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连载四】“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续)第二部分(总论第一讲之7、8、9)

新文人画院 2022-4-4 00:50 1902人围观 学术评论

民胞物与,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连载三】(续)第二部分(总论第一讲之7、8、9)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

       从2019年年底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不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刺激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场大疫中,人们也被现实逼仄地不得不关心和思考这样关乎存在的价值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秩序?我们又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伴随着这样的思考,古今中外哲人的教导,又一次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张载,这位中国北宋时期的古代思想家,连同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主张,“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创新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抱理想,也在当今时代的世界大变局中,再次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反思。
       2021年,为推动张载关学的现代弘扬和传播,陕西省孔子学会、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华关学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当年8月至今年1月,“中华关学中国行”活动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连续用五个月,为全国张载后裔及张载关学爱好者作了以“张载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求”和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正蒙》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共举办114讲,为我们走进张载的精神思想领域、认知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该系列讲座主要采取了音频形式。讲座成功举办后,广大关学爱好者提出将这次系列讲座内容以文稿形式刊发的强烈要求。为满足社会进一步学习张载思想、弘扬张载关学精神的热切愿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受中华关学中国行组委会委托并征得魏冬教授同意,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等媒体的支持下,决定以魏冬教授在2021年“中华关学中国行”张载主题公益系列讲座为主要内容并予以深化、扩展,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推出“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连载。欢迎广大关学爱好者、社会各单位予以关注支持。



【讲座内容提要】

       此次系列讲座文稿以张载的经典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线,共分为“引论”“总论”“分论”“结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从横渠四为句说起”是对张载的经典格言“横渠四为句”的讲解,主要讲述“横渠四为句”的文本流变、思想内涵、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第二部分“总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是关于张载生平和人格境界的讲解,主要讲述张载的生平历程、人生志向、精神追求、学说宗趣与思想理路;第三个部分“分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是关于张载思想学说的讲解,按照“横渠四为句”的原本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为四个主题,讲述了张载的宇宙本体观念、人生价值观念、历史人文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第四部分“结论:解读张横渠之学的现代维度”,主要讲述了在现代视域下解读张载人格精神和思想学说的一些思考,可以算作整个演讲的总结和回顾。


(续)第二部分(总论第一讲之7、8、9)




总论  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

第一讲  张载的人生志向

       “横渠四为句”是横渠先生提出来的经典名句,是他给中国知识分子树立的一座精神标杆。要理解“横渠四为句”在先生思想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了解先生的人格风范、精神气度和思想学说。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而今我们要读先生的书,要学习他的思想,却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怎么行呢?所以要了解横渠先生的思想,就不能不去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才是与古人为友的真正之道,也才是进入先生精神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续)


7

       在先生的著作《正蒙》中,最出名的作品有两篇,其中一篇叫《西铭》,一篇叫《东铭》。《西铭》原名《订顽》,《东铭》原名《砭愚》,是先生原来贴在书堂左右的户牖上,以时时警励自己、教导子弟的。程颐见到之后,以为这样的名字容易起争端,所以改为今名,《西铭》和《东铭》的名称就这样沿袭下来了。
       二程、朱熹不怎么认同《正蒙》,但对《西铭》则有很高的的评价。二程兄弟称:

       《西铭》某得此意,只是须得他子厚有如此笔力,他人无缘做得。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1]

       《订顽》之言,极纯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2]

       《订顽》言纯而意备,仁之体也;充而尽之,圣人之事也。子厚之识,孟子之后,一人而已耳。[3]

       (《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4]

       若《西铭》,则《原道》之宗祖也。[5]

       程颢又对曾为张载门下、张载去世后又跟随他兄弟二人学习的吕大临说:“仁孝之理, 备于《西铭》之言。学者斯须不在是, 即与仁孝远矣”[6]吕大临则不仅作《西铭解》,而且作《西铭赞》云:

       吁!精矣哉,横渠之道也!至矣哉,明道之训也!夫《西铭》一书,理义奥阃,发前圣之蕴,启人心未启之机,真可与天地同其体。浑浑乎无所名,恢恢乎无所不及,范围不可得而过,形器不可得而絷![7]

       而后,二程的后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也极为赞同《西铭》,他说:

       《西铭》之书,横渠先生所以示人至为深切。[8]

       《西铭》通体是个“理一分殊”。[9]

       为此,他也专门为张载作赞,称赞他:

       早悦孙、吴,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变至道。
       精思力践,妙契疾书。《订顽》之训,示我广居。[10]

       此后,朱熹的后学真西山、饶双峰、吴草庐等,也遵循其师的传统,对《西铭》推崇备至。至明代,学宗朱子的河东学派创立者薛瑄也十分推崇《西铭》。他说:

       读《西铭》,有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气象。[11]

       读《西铭》,知天地万物为一体。[12]

       《西铭》立心,可以语王道。[13]

       而薛瑄的四传弟子、明代关中“河东学派”的代表人物渭南薛敬之也说:

       读《西铭》理一分殊句,放而言之,则天地万物浑融是分殊而理一也。逐物思之,则逐物上各自有个理一分殊。(《思庵野录》卷下)[14]

       《西铭》一章,张子分明写出个万物一体形状。(《思庵野录》卷下)[15]

       其弟子、明代中期关学的集大成者吕柟也认为:

       是以《西铭》言乾坤便是吾父母,民便是吾与,他把自身放在天地万物中作一样看。故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6]

       明末清初朝邑学者雷于霖亦称:

       《西铭》者,横渠夫子续大生之德而作也。总六经之要,会千圣之心,通万物为一体,从来言仁未有如斯之亲且尽者。(雷于霖:《西铭续生篇序》)[17]

8

       对于《东铭》,朱子学派一般论述较少,认为其不能与《西铭》相提并论。如朱熹称:

       《东》《西》铭虽同于一时之作,然其辞义之所指,气象之所及,浅深广狭,迥然不同。是以程门专以《西铭》开示学者,而于《东铭》则未之尝言。盖学者诚于《西铭》之言反复玩味,而有以自得,则心广体胖,意味自别。若《东铭》,则虽分别长傲遂非之失于毫厘之间,所以开警后学,亦不为不切,然意味有穷,而于下学工夫犹有未尽者。又安得与《西铭》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之旨同日而语哉!(朱熹:《答汪尚书》)[18]

       但后世之关学,则能突破程朱之说,给予《东铭》以合理的位置。如明代中期关中大儒韩邦奇就如是评价《东》《西》二铭:

       《东铭》是工夫之谨密处言,人道也。先《东》后《西》,由人道而天道可造矣。朱子独取《西铭》,失横渠之旨矣。圣贤之学,言其小极于戏言戏动,过言过动之际,无不曲致其谨。推而大之,则乾坤父母而子处其中,盖与天地一般大也,此《西铭》《东铭》之旨。[19](韩邦奇:《正蒙拾遗》)

       明代万历年凤翔知府沈自彰(字芳杨,今北京大兴人)亦推崇《西铭》与《东铭》。他作《张子二铭题辞》说:

       《西铭》数语,程门辄取以教学者。虽其所指,若不过君臣、长幼、贫富、屋漏之近,然挹其规度,包三才之广大。充其精蕴,体天人为一源,学者所当默识而固有之也。《东铭》严毅,一时并出,兹用提挈,以示学者,庶几程门之遗意云。[20]

       黄宗羲的老师、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刘蕺山先生也认为:

       千古而下,埋没却《东铭》。今特为表而出之。缘儒者止善讲大话也。余尝谓《东铭》远胜《西铭》。[21]

       由此可见,先生之所以在当时受到社会的尊重,在于他是一位学者;而他之所以能在后世继续得到敬仰,更在于他的学问的成就。先生在学问上的成就,集中的体现在他的《正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西铭》一篇,在后世认同范围更为广泛,认同度也更高。因此我们学习先生的思想学说,首先就要从《西铭》入手,了解先生立说的旨趣所在,然后再进入《正蒙》,了解其立说的根据何在。如此,则为进入先生之学得一门径也!

9

       先生说:“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经学理窟·义理》)先生的人生虽然短暂,只活了五十八岁;先生的人生虽然平淡,没有波澜起伏的变化;但先生的人品学识,特别是他在人生晚年的思想创造,为中国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精神基础和思想基础,故而先生在后世千年,一直得到世人的尊重认可。
       从南宋到明清,历代朝廷也给予张载以尊崇的文化地位:
       宋淳祐元年(1241),为张载定谥为明公,并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儒张子;
       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崇圣祠,改称先贤。
       在关中,凤翔、郿县、临潼、蒲城、宜川等地,都先后建有张载祠或横渠书院,以供世人祭祀学习。而先生也因为他的思想的创造,从“历史上的人”成为“历史中的人”,成为万世景仰的“横渠先生”。而后世的学者,更对先生的人格学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从此也可看出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祐四年(1089),先生已去世十二年。其门下张舜民向朝廷进《乞追赠张载奏》,要求朝廷抚恤生计困难、流离失所的张载后代。其中谈到,从先生去世后,“中外臣僚,犹录其平生,以言于朝廷者,略于十数”。由此可见后人对先生追述之心。而张舜民也在奏折中称赞先生:

       凤翔府横渠镇居住故崇文院校书张载,学际天人,诚动金石。义之所在,白刃可蹈。心有不厌,万钟何加?口如不能言,体若不胜衣,议论感激,凛如秋霜,虽万军之将,不足言其勇也。平居与人言,退然若不知读书者。坐而讲贯,剖判是非,谈辨如流,虽滔滔江汉,不足方其广也。……方之前人,其孟轲、扬雄之流乎!如荀况辈,不足望于载也。[22]

       元祐五年(1090),先生门下弟子范育,在丁忧三年后应先生门下另一弟子范育之请,为先生著作《正蒙》作序,其中称:

       子张子独以命世之宏才,旷古之绝识,参之以博闻强记之学,质之以稽天穷地之思,与尧、舜、孔、孟合德乎数千载之间。(《正蒙序》)

       据此二事,即可见诸弟子对先生信服拳拳之心。此后,先生声名远播,为各地学者所称赞认同。
       北宋时期,山东学者晁景迂(1059-1129,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今山东巨野人)特意留心先生之学,他与友人书信中称:

       横渠之学,先笃乎行,而后诚乎言。(《答袁季皋书》)[23]

       南宋时期,福建学者陈长方(1108-1148,字齐之,号唯室。福建侯官人)作《张横渠赞》,称:

       祖龙吐毒,烈火四焚。先王载籍,毕罹其屯。
       刘汉崛兴,访索邱坟。群儒掇拾,百不一存。
       绵蕝之野,陋兮叔孙。胸谋腹断,己学自尊。
       致彼古礼,寥落无闻。勇哉先生,绝类超伦。
       返千岁上,以礼立身。隐居关右,化行于民。
       宾嘉丧祭,惟古是循。坐令邹鲁,复见咸秦。
       岩岩泰山,烈烈秋暾。先生谨严,比德实均。
       嗟世习非,诚难具论,弃礼自快,纷其如云。
       感今陈古,歌以斯文。庶由高躅,起我后昆。[24]

       稍后,浙江学者、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1143 -1194,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又在书序中称赞先生:

       横渠张先生崛起关西,究心于龙德正中之地,深思力行而自得之。[25]

       而宋末元初著名的抗元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 -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更是先生的忠诚“粉丝”。他不仅把“横渠四为句”写入《御试策》,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在后世广泛传扬,又在与朋友的书信中称赞先生:

       横渠早年纵观四方,上书行都,超然有凌厉六合之意。范文正因劝读《中庸》,遂与二程讲学。异时德成道尊,卓然为一世师表。其视韩公(按:指韩愈)所为,盖益深远矣。(文天祥:《送赖伯行如赣序》)[26]

这里,文天祥讲先生与韩愈相比,认为他“德成道尊,卓然为一世师表”,比起韩愈的贡献,要大得多了。另外,文天祥还将先生的《西铭》中的思想写成通俗的诗赠送友人,说他“后来得《西铭》,精蕴发洙泗”,认为《西铭》阐发了孔子思想的精蕴。[27]他还与张载的后裔张德从、希明交好,题其堂曰“德从讲学无不尽,希明其有所受之矣”。[28]文文山先生,真可谓是“横渠之忠臣”也!
       朱熹后学、文天祥同年进士黄震(1213-1280,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浙江慈溪人)也在其《黄氏日抄》称赞先生:

       横渠先生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事为己任,凡所议论,率多超卓。[29]

       明代,关中学者大多给予先生很高评价。被称为“真状元”“真铁汉”“真祭酒”的关学代表人物吕柟,曾多次评价先生,谓:

       横渠潜思力行,勇果实践,学近孟子焉。[30]

       横渠先生之学,贯天人,该古今,质鬼神,俟圣贤。[31]

       横渠子厚精思力践,执礼不回,发为《西铭》《正蒙》诸书,开示后学,故殿中丞(按:指张载父亲张迪)之寿赖以至今数百载常存也。[32]

       明代关学大儒韩邦奇,他“论道体乃独取张横渠”,对先生之学,评价更不同一般。他多次说“横渠灼见道体之妙”“横渠真见造化之实”“横渠灼见性命之真”,(《正蒙拾遗•太和篇》),进而言:

       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33]

如此之评价,远远高过宋儒如朱熹等人,确立了张载及其关学在“道”论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中继吕柟、韩邦奇等人之后,“集关学的大成者者”冯从吾先生,亦是横渠的坚定追随者。他不仅作《关学编》,而且在其中称赞:

       先生学古力行,笃志好礼,为关中士人宗师。[34]

       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湖湘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更是一生以“希张横渠之正学”为己任,他评价张载说:

       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35]

又说:
       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36]

       清代,先生依然得到学者的尊崇和认同。
       被康熙帝誉为“操守为天下第一”的清朝大臣、理学家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人)说:

       (张载)其学当时盛传于关中,…… 自成一家之言。[37]

他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师载”,即喻其当以张载为师之意。
       在浙江,浙东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人),继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之后,补修《宋元学案》,他极为赞赏先生在思想上的开创之功,称:

       横渠先生勇于造道。[38]

       而广东的著名学者、与曾国藩的老师倭仁有“北倭南罗”之称的罗惇衍(1814-1874,字椒生,广东顺德人)先生,亦作诗赞扬先生:

       关西儒者奉仪型,濂洛同源各践形。
       气质自镕功学圣,中庸独体道宗经。
       一心启沃师三代,百世针砭勒二铭。
       更有鸰原声竞爽,台垣直谏动天廷。[39]

       稍后,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作《圣哲画像记》一文,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中华历史伟人中精选32位先贤,以作为子孙治学做人的楷模,即: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
       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
       三十二人,阻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

其中的“周程朱张”分别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被视为一人),朱熹和先生,“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圣哲画像记》)

       进入现代社会,先生的学术地位也得到进一步认同。
       如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 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 语)的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认为,后世理学家之尊重先生虽然比不上周敦颐和二程:

       理学家中,规模广大,制行坚卓,实无如张子者……(张载)是真能以民胞物与为怀者。[40]

而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先生是“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更将先生看做“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41]
       目前,大家公认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注】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0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册)《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二册)《《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3页。

[4]【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3页。

[5]【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1页。

[6]【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册)《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79页。

[7]【宋】吕大临等著,曹树明点校,《蓝田吕氏集》(上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477页。

[8]【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卷一七,中华书局2012年第1版,第1328页。

[9]【宋】朱熹著,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7册《朱子语类》卷九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314页。

[10]【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5页。

[1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6页。

[12]同上,第776页。

[13]同上,第776-777页。

[14]【明】薛敬之、张舜典著,韩星点校整理:《薛敬之张舜典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58页。

[15] 同上。

[16]【明】吕柟著,赵瑞民点校整理:《吕柟集·泾野子内篇》卷二十,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166页。

[17]【清】雷于霖:《西铭续生篇》,《青照堂丛书续八种》,清道光间朝邑刘氏刻本。

[18]【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卷一八,中华书局2012年第1版,第1374页。

[19]【明】韩邦奇著,魏冬整理点校:《韩邦奇集》(上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184页。

[20]见林乐昌点校本《张子全书》附录三。

[21]【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卷一七,中华书局2012年第1版,第1334页。

[22]【宋】张舜民:《乞追赠张载奏(元祐四年)》, 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3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69页。

[23]【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1版,第1373页。

[24]【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1版,第1374页。

[25]【宋】陈亮:《陈亮集》卷二十三《伊洛正源书序》,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第252页。

[26]【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1版,第1375-1376页。

[27]【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1版,第1380-1381页。

[28]【清】王梓材、冯云濠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补遗》(第二册),中华书局,2012年1月第1版,第1381页。

[29]【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6页。

[30]【明】吕柟著,米文科点校:《泾野先生文集》卷十九《世德流光堂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642页。

[31]【明】吕柟著,米文科点校:《泾野先生文集》卷三十《明山东左布政使张公墓表》,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917页。

[32]【明】吕柟著,米文科点校:《泾野先生文集》卷二《徐氏双寿序》,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55页。

[33]【明】韩邦奇著,魏冬整理点校:《韩邦奇集》(上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145页。

[34]【明】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卷一《横渠张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页。

[35]【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论语·季氏篇》。《船山遗书》本。

[36]【清】王夫之著、章锡琛点校:《张子正蒙注·序论》,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8页。

[37]【清】张伯行《张横渠集序》,《张横渠集》福州正谊书院刻本。

[38]【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2页。

[39]【清】罗惇衍著,《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第3册,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40]吕思勉:《横渠之学》,见《理学纲要》篇六,岳麓书社,2010年12月第一版,65页。

[41]1960年,蒙哥马利访问西安时,对陪同他的周恩来总理说:“横渠先生所创唯物主义,比笛卡尔早了500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


(未完待续)


【主讲人简介】

       魏冬,男,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者。曾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社会普及传播。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研究、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习近平治藏方略、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部)。学术成果和组织活动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新闻、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四川文化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智库》、陕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选载。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
       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四川赛区组委会委员、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才库专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家宽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西安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贡院大讲堂”主讲人、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文化顾问、陕西省渭南地区临渭区“人才振兴新村民”、陕西省合阳县百良中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与乡村教育发展”外聘指导老师。
       因为长期在西藏和中国西部研究推广儒学的贡献,2019年被国际儒学联合会评为“纳通国际儒学奖·西部儒学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全国二人之一)。

原作者: 魏冬 来自: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