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内江首册糖业连环画问世

谦谦 2016-1-31 19:30 837人围观 文化资讯

  刘谋立创作出内江首册糖业连环画  作品《八面威风》  连环画内页——曾达一到四川寻找安家之地  作品《神曲》  【人物介绍】  刘谋立,1946年出生于泸州市,图案设计师,中国流行色协会四川分会会员, ...
  
刘谋立创作出内江首册糖业连环画

  作品《八面威风》

  连环画内页——曾达一到四川寻找安家之地

  作品《神曲》
  【人物介绍】
  刘谋立,1946年出生于泸州市,图案设计师,中国流行色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图案专业委员会委员,内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内江市大千书画院常务理事。因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工作,曾进修于四川美院染织专业,作品曾多次入选部、省、市设计展和美展。
  近年来,他专业从事中国画,尤善画虎兼客串古装仕女,主张笔墨求异的形式美。用“鬼画符”之独造意象线描,表现一种线的错位和不到位的造型美感。其虎画颇受圈内及收藏人士喜爱,有数件作品曾被地方政府作礼品画赠送海内外有关机构。
  目前,一本反映内江糖业历史的连环画《把甘蔗带到内江的曾达一》问世。连环画总共13页,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清·康熙年间福建人曾达一将甘蔗带到内江种植和发展糖业的故事。该连环画的作者是内江市画家刘谋立,作品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创作完成,他希望能够印成课外读物,让更多小学生了解这段“甜城”历史。
  传说早在唐代,内江就开始用蜂蜜浸渍果品,生产蜜果(即蜜饯的雏形)。后来有了甘蔗的种植和蔗糖的生产,逐渐用蔗糖代替蜂蜜浸渍果晶,制成了色鲜味美的蜜饯。明代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为了联合张献忠合攻腐败的明代王朝,亲自去拜会张献忠。张献忠将李自成迎进内室,摆上茶点果品叙话。李自成见其中一盘佐茶食品,色泽鲜亮,异香扑鼻,糖樱桃鲜红似火,天冬玉洁冰清,橘饼如菊吐蕾,莲藕片片晶莹,不禁随口问道:“这是何物?”张献忠答:“此物名蜜饯,请品尝。”李自成深感其味甜美,滋润化渣,沁人心脾,妙不可言,于是问到:“此蜜饯产于何地?”对曰:“产于内江。”李自成听罢,不由竖起大拇指赞道:“此物可称得上世间最精妙的糖制食品,内江真乃甜城也!”从此,“甜城——内江”的美名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了。现在,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会晤经商,糖都是最好的见面礼,从此也就成为了内江人交往的一张名片。
  甜蜜合作——内江首册糖业连环画问世
  家住市中区南鞍路的刘谋立,今年70岁,耳朵有点背,身材瘦削。脑袋中蕴藏了天马星空的想象,寥寥数笔,笔下的老虎、仕女栩栩如生。家中的案桌上,笔纸皆有,新鲜出炉的《把甘蔗带到内江的曾达一》连环画十分抢眼。“我是从内江文史资料上了解到曾达一,萌发了创作的想法。”刘谋立说,他试着画了两张,并发到QQ上,恰好被好友叶自明看到。对内江糖业文化有着相同情结的叶自明与刘谋立一拍即合,于是决定,由叶自明写脚本,刘谋立绘画。
  期间,两人先后前往曾家大院、沱江沿岸等地创作写生,并查阅大量内江糖业史料,几经商议创作,终于创作出内江首册糖业连环画。包括封面在内,13页画作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清·康熙年间,福建人曾达一将甘蔗带到内江种植和发展糖业的故事。
  实地走访——创作出精干勤劳的人物形象
  “印象中的曾达一是一位勤劳的青年,因此,他的形象应该是精干的,他的穿着也符合当时的那个年代。”刘谋立先生试图在档案馆查询曾达一的真实肖像,但是历史上并无留存,因此需要虚构一个人物肖像。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更贴近曾达一?他花了很多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在了解了内江制糖业历史的基础上,在他笔下,一个留着辫子头、身穿布衫、背负行囊、手拄拐杖、样貌精干的曾达一出现,他就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中的一位福建平民。曾达一引来的蔗种又是什么样子?这难倒了对种植甘蔗不太熟悉的刘谋立先生,他走访了多位老农,了解到,蔗种就是甘蔗最上面的那一截。“你看,就是为了要画这张,所以必须搞清楚,否则要闹笑话,”刘谋立先生指着连环画的第9页,一位妇女怀抱蔗种,正在与其他家人一起,种粮植蔗,伐木筑屋,建祠奉祖。
  据悉,1716年,曾达一家族与许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一样来到内江,并将甘蔗带到内江种植。从此,内江遍种甘蔗,沱江两岸蔗林一望无际,种蔗面积达22万余亩,糖坊更是星罗棋布。上世纪八十年代,内江蔗糖产量一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50%以上,“甜城”美誉名扬天下。
  为人忠厚——老虎在其笔下活灵活现
  刘谋立并非甜城人,却深谙内江糖业文化,源于小学4年级时,因父亲工作调动而迁往内江,从此与内江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是内江针织二厂的图案设计师,设计过花卉图、人物图……2006年退休后,他重拾画笔,专攻老虎,画出的虎千姿百态,各有神韵。为了画好老虎,刘谋立常常从内江坐火车到成都动物园,观察老虎的神态、习性等。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老虎的习性,刘谋立还定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看《动物世界》里面的老虎,比看动物园里的更“过瘾”,野生老虎奔放、野性,也更具有攻击力。只有通过对创作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生动地表现出它的神韵。
  刘谋立说:“我发现笼子里的老虎其实并不凶,有的眯着眼睛打盹,有的漫无目的地在笼子里打转。”他画的虎,有笔触细腻的工笔画,也有寥寥几笔的写意画,无论是哪一种都活灵活现,圈中一帮好友称他为“刘老虎”。一位老友这样评价过刘谋立,“他为人忠厚,朴实无华,貌不出众,与世无争。所画之老虎,要么毫末不舍,笔笔精到;要么寥寥数笔,略加渲染。炯炯有神,威猛无敌。”
  回顾糖史——三里一糖房,五里一漏棚
  说起内江的糖业历史,刘谋立说,“《把甘蔗带到内江的曾达一》的脚本作者叶自明更有发言权。”叶自明研究内江糖业史数十年,在龙门镇曾家大院,有块墓碑,背面则刊载着曾达一传记。他还为此撰写过一篇《曾达一墓碑拓片》价值分析。回顾内江的制糖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高峰。1911年,内江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到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谚语说:“糖房带漏棚,子孙不受穷”。那时加工各类糖产品的手工作坊星罗棋布,“三里一糖房,五里一漏棚”,可见糖业的繁荣。
  内江的乡村,曾经遍地种满绿色的甘蔗。每当山风吹来,蔗林沙沙作响。随着甘蔗和糖业的发展,内江因有了“中国蜜饯之乡”的美誉。在《汉安竹枝词》中写道:“天下蜜饯出汉安,人间美食在甜城。坊间妇孺煮蜜饯,始信汉安是甜城。”
  内江的城市因糖而兴,内江的事业因糖而旺,内江的生活因糖而甜。正如丰子恺在《甜城内江》中写到“糖果家家有,甘蔗处处栽,世上茹苦者,应到甜城来。”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罗尹
原作者: 刘谋立 来自: 华西都市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