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赵伟 | 巴中文化的璀璨之莲《巴中风尚志》序

四川文化网 2023-4-25 09:20 4865人围观 文学作品

  阳云先生把《巴中风尚志》书稿发来,嘱我写序!老实说,吓我一跳。在我心中,阳云亦师亦友,从文为师,从情为友。最早看到他的名字,还是在上初中时读《通江文艺》,从他文章里学了不少的用词用语。他又是那种很 ...
  阳云先生把《巴中风尚志》书稿发来,嘱我写序!老实说,吓我一跳。在我心中,阳云亦师亦友,从文为师,从情为友。最早看到他的名字,还是在上初中时读《通江文艺》,从他文章里学了不少的用词用语。他又是那种很纯粹的文人,见了面,完全是一个兄长风范。给他的书写序,我还没有修炼到那个境界。好在他来信解压:“这是一个不好做(此字在巴中话中应读‘zu’,二声)的活路!”既然他明知不好“做”还叫我来“做”,如果“做”不好,他也定能理解。
  但我还是想努力“做”好,因此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巴中风尚志》。
  有人问佛:“人生何义?”佛不语,只以一方净土示他。他用一生守望这方净土,终得莲花盛开!在这盛开的莲花里,众生游弋,不毁不灭。
  这是我读完《巴中风尚志》后最直接的感觉。
  巴中自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达千年,巴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这片土地上的文人们用自己最钟情的文字记载和传承,得以让巴中天地长存、万物永续。一方水土生一个人,必有其因果。巴中生出阳云,就是让他为巴中民俗文化的不朽而来。《巴中风尚志》,就是阳云在巴中土地上守望得开的一朵莲花。不论从史学角度看还是艺术角度看,《巴中风尚志》都算得上是一部抒写巴中民俗风尚的教科书,是巴中文化绽放出来的一朵璀璨夺目的莲花。书中的“语言”“风物”“艺事”“歌谣”“礼仪”“世相”,则是这朵莲花的每片花瓣。
  巴中民俗琳琅满目纷繁庞杂,要把它们条呈出来而又不死板枯燥,让人爱读,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需要掌握结构技巧。但文字和结构还只是“术”,阳云对“术”驾轻就熟。一部书的思想和厚度由“道”决定。阳云的“道”勤修不缀,他一生都守望在巴中这片土地上,他用痴心感受、用痴眼凝视、用痴耳聆听、用痴脚行走,因此天地万物,高山长水,以至于这片山水的每根机理、每声呼吸,他都了然于胸,所以最后,他用痴笔,写下了这部供后世查阅让巴中民俗永远不朽的《巴中风尚志》。
  《巴中风尚志》既是对巴中民俗风尚的挽救与陈列,更是对巴中民俗风尚进行的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在“风物”篇中,阳云写到: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在“语言”篇中,他说“对广泛流行在巴中这方土地上的俗语,与带有全国性流行的俗语对照,绝大多数具有普遍性和通行性……但巴中部分俗语又有自己的特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运用,更显得生动和有意趣……俗语为何能被老百姓喜欢?”阳云给出答案:“一种语言的生命力是它本身具有能量所致,俗语描述情状的准确性,明事理的形象性,在特定环境情状下,有着强悍的表现力。……内容丰富的俗语谈人及人际关系,谈处世哲学、谈礼仪道德等,通俗易懂,其实就是流传民间的口头上的增广贤文,我以为增广贤文其实也是一部俗语集。”只有悟得深看得透,才敢,也才能,批下如此贴切的断语。
  《巴中风尚志》是一部文化随笔。阳云的随笔,尤其是文化随笔写得出神入化,他在《绮罗文艺》杂志上写的那些关于巴中人文地理的文章,被很多作者奉为范本。本书也一样,字字珠玑,篇篇碧玉。比如:“3000年前,殷周牧野之战,巴人出巴山,越秦岭,助武伐纣。史书有证:“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后世称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巴人将巴渝舞带进了刀光剑影,戈茅箭矢飞舞的血腥战场中”又如:“认知、考察、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当从那个地方的语言说起。方言土语包括土语、谚语、歇后语、俗语等等,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这么简单的事,而是闪射着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化光芒,有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多种学问包含其中。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相信它会长久生长,生机盎然。”
  《巴中风尚志》又是一部精短小说。阳云在描述一个谚语时,寥寥数笔,一个鲜活的情节就晃动起来,是一篇地道的精妙小说。这些情节随处可见,他在“语言”篇里如此描写村妇骂人:“骂了三天三夜精神依旧好。你看她那骂架的人,口不停言,这田埂骂到那田埂,这山骂到那山,这叫做走了走地骂。骂出了劲头,就跳了跳的骂……”他在“艺事”中写鸬鹚捕鱼:“待鸬鹚抖落毛上的水珠,渔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便顺着鱼鳍的方向挤出来。”动态十足,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巴中风尚志》还承担着对巴中母语的坚定守护。我曾撰文呼吁作家们要坚守母语的尊严,但我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阳云却以实行动坚守着巴中母语的尊严。人活着,便有故乡。人活着,便有母语。我们能够对母语有独特识辩和敏锐捕捉,正是来自于母语那亲切的尊严和独立的个性!因为只有母语,才能精准而坚定地叙述着“我们这里”的一切。巴中的母语,成了巴中无法替代的文化特质,这正是《巴中风尚志》出版和存世的价值和意义。
  通讯科技的发展,早已打乱了地域,消解了特色,民俗文化更是褪失千里。当我们眼睁睁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魂断尘埃时,《巴中风尚志》的出现,吹响了巴中民俗文化再生的号角。它赋予了巴中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气质与品格,展现出巴中母语文化独特的性格魅力。而这魅力 ,不仅是巴中的特色,也是巴中的黏合剂与凝聚力。它的出版,不仅避免了巴中民俗的丢失与断裂,还能让我们在捧读翻阅时感知巴中这片土地的深厚博大、温情与生机,唤起我们对母语的尊敬与热爱。
  后世研究巴中,《巴中风尚志》是一本绕不开的教材。
  这是巴中的荣幸,更是巴中未来的荣幸。
原作者: 赵伟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