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孙亚军:尊师重教与关中道脉之传承——以薛思菴先生为例

新文人画院 2023-8-23 09:15 95039人围观 学术评论

孙亚军文:尊师重教与关中道脉之传承——以薛思菴先生为例


尊师重教与关中道脉之传承
——以薛思菴先生为例

文/孙亚军

       关中地区,自古文风鼎盛,崇礼尚实之气由来已久。而以文风道脉而言,渭北则为关中、三秦之冠,此地民风淳厚,自古士人皆性耿介、重实学,自先秦已降,秦之王翦,汉之杨震、司马迁,唐之白香山,宋之寇准,明之薛敬之、南瑞泉,清之王杰,民国之党晴梵、杨虎城等等,皆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志,继绝学开太平,其性情诚如,王守仁阳明先生所言:“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沈毅之士,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王阳明《传习录·答南元善书》)然而,关中人或者说渭南人何以历代志士,能有如此之情怀?我想,这其中的缘由因该与关中渭北地区的人,自古及今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因为有了这种传统,文化的道脉就能够代代相传,因文化而逐渐形成的关中渭南人的精神气质,也随之形成。因此,我想以明代关中大儒薛敬之拜师周小泉这一尊师重教的故事,来谈一下关中道脉的传承。
       在中国历史典故中“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故事讲的是“洛学”的创始人之一程颐的门人,人称“程门四先生”的杨时和游酢,在寒冬下雪之日,向老师求教学问,当时老师瞑目而坐,二人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在雪地里站了很久,直至门外积雪深一尺时,老师出门,他们才告辞。他们是中国尊师重教中的典范,被历代学者所赞扬。但是,在关中学人之中,明代的薛敬之先生当年求学时,也有“周门侯启”的典故,亦可谓中国尊师重教的教科书。
       薛敬之(1435-1508),字显思,号思菴。陕西渭南人(今临渭人),他五岁即喜读书,懂得尊师重道。稍长,明景泰七年(1456年),薛敬之为渭南学生,举止端庄,不同于时俗,明代关中大儒冯从吾在《关学编》中说他:“举止端严,不同流俗,乡闾惊骇,称之曰‘薛道学’,为文说理而华,每为督学所赏鉴”,薛敬之后来仕途一直不顺,连续数次参加乡试皆不第,后来应举荐在太学进修,先后在山西应州做过知州,在金华做过同知一类的官员,他为官很清廉,基本所到之处能够做到使乡民道不拾遗,而且重视教育,发展农业,当年在山西应州离任时,山西应州子民为其树《应守薛君政德碑》。
       薛敬之为学做人,以“立心”为上,他在《思菴野录》中数次谈到“心”的重要性,他说:“心不可一时放下,一刻放下,但放下便不存”“立命者,还自尽心上来。尽心便知性,知性便知天……修身以充此心,不贰以守此心”等等(《薛敬之张舜典集》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如是说,也是如是做。青年时期,他不远百里拜师秦州周小泉,便见证了他为学拜师时的尽心。周小泉,名蕙,字廷芳,号小泉,甘肃山丹人,二十岁时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兰州城内有幸听到大儒段坚讲授理学,心有向学之志,深受大儒段坚的器重,遂究通五经,致力于学,为河东之学西传关中之中坚人物,人称“关西大儒”。薛敬之的学生吕柟,在给门人讲学时说:“为学隆师取友,变化气质为本。渭南有薛敬之从周先生学,常鸡鸣而起,侯门开,洒扫设坐,乃至,则跪以请教”。(魏冬《新订关学编》)薛敬之尊师重道,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弟子关中吕柟,当年,吕柟与薛敬之相遇长安开元寺,深为其学问所倾佩,遂执弟子礼,终生不渝。薛敬之尽心师侍周小泉,可谓道之传承,吕柟终生视薛敬之为授业恩师,亦可谓道之传承。吕柟曾告诉门人,他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时,薛敬之已经七十岁了,那时候的薛敬之“日夜读书不倦,听其议论,皆可警策惰志,则亦今日之博学好古,死而后已者也”。
       文脉的传承,有赖于师道的弘扬。从兰州段坚到秦州周小泉,从秦州周小泉再到高陵吕柟,既是学术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是师道精神的弘扬。他们都是有担当、有情怀的士大夫,在他们心底,可以为一句话而终生以师相待,可以因一本书终生私淑,比如兰州大儒段坚,便以河东薛瑄之学为本,私淑薛先生。这种师道精神的传承,一方面为了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则影响了地域的人文精神气质。黄宗羲先生在《明儒学案》中指出:“关学大抵宗薛氏,三原又别其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也”,一语道破我关中,尤其渭南人文精神形成之根本。

作者:孙亚军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院长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孙亚军 来自: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