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郭建婷“初心·印迹”新展:在繁华的世间坚持看到纯朴的童年

新文人画院 2023-12-12 00:57 78804人围观 艺术动态

“初心·印迹”郭建婷艺术作品展2023.12.15--2024.01.15于C画廊(西部文化产业中心6F)举办



初心·印迹

郭建婷艺术作品展

2023.12.15--2024.01.15

开慕式时间
2023.12.15.15:30
展览场地
C画廊
西部文化产业中心6F
策展人
董艳娜
学术主持
谢礼恒


       在繁华纷乱的世间,坚持看到纯真朴实的“童年”,就是一种抵抗与救赎。

——郭建婷


宇宙——门——童年——?理想的未知。


采访那天是11月23日。一本不知从哪里翻出来的小本子,“天津日记”的塑料皮都已翘边,黄斑爬上扉页。那时的郭建婷仍在初中,正好34年前的11月23日,星期四,晴。郭建婷写:“天边泛起了白光。站在阳台上的我望了望伙食团,卖早餐的时间到了。……”

12月10日,星期天,晴。郭建婷写:“望着亲密母子俩,我真有些羡慕,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从未和爸爸亲密地做过游戏,也许爸爸是为了保持家长的尊严吧……”

日记漫漶,时隔许久,艺术家郭建婷再度举办个展,呈现二十余件有关“初心”与“童年”的作品,让小女孩面向夕阳前的沉默与思索,有了新的“印迹”。


郭建婷和她的“童年”


| 让小女孩面向夕阳前的沉默与思索,有了新的“印迹”


1

“童年真实,童年经过之处,都是真实的状态。”郭建婷从小就是一个比较不太现实的人,“形而上”。在她看来,“童年”是她“门”系列开启后自然而然的一种抵达。

郭建婷自美院毕业之后,一开始是做设计。后来决心要去做艺术时,没管什么观念理念,只画自己内心,从“形而上”到“宏观”,“很不现实,那个时候画的全是宇宙的东西”。她对那些的兴趣,超越现实生活的灵活转弯,激发了某些不同的审慎欣赏艺术的创作心态。

“我觉得现实生活反而不真实,所以我就画我内心的感觉。”

| 摄影《门2》2010

| 《序列No.1》1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1

| 2013.7.12”曲径空幽“郭建婷艺术展 

对于“童年”系列,当时之人隐隐约约,当时之事恍恍惚惚。情境交融之际,时间与空间、人-事-情之间建立的关系,足以通过这种使得场景与主题都变得陌生的亲密性来加以证明,而无需其他。同时避免把内心最柔软之处显露出来:在经历了疯狂迷恋“宇宙”、“易经”等宏观、内化的主题词汇阶段,她开始对一种具有穿梭性、穿越感的“门”的状态兴趣盎然。她用手机在北京拍下大量相关素材,黄昏里的望京,高墙,光线,恢弘的逝去或升起的场景感——建筑与光影形成的围挡高耸入云,那是心的甬道,历史性不言而喻。“门”变得抽离,脱离时间,这无疑是一种隐喻的前兆,象征性的冉冉升起。五年北漂,于她而言,同样是一道门。回到成都,面临现实问题,落地生活,继续创作;北京工作室并未关闭,她开始两边跑。2016年于万达嘉华酒店艺术画廊举办个展“空间诗学”(2013年她在闽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展“曲径空幽”——郭建婷艺术展),为了重聚她个人内心对创作的信心(更多是信念),加之她自觉回到成都后对地域性、作品接受度的判断,逼迫她开始转向,“不能再在宇宙空间中漂泊”。

| 2015年成都商报《郭建婷的七重门》

| 《门No.5》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5

| 《门No.30》120X180cm 布面油画 2016

她决心描绘这道“门”(实际上我认知到郭建婷的作品,就是从“门”系列开始的,之前对这类观感并不预期,面对它们,某些与之前的时间相断绝的事物显露出来,从预期里脱离,并将我们逼入与其对峙之中)——这起源于她的自身感受,“虽然说它超现实,但它跟我内在的生命感觉还是连通一脉,不属于我切身有感的东西让我去画,我会很痛苦,门系列就是现实的看得到具象的东西”——背面的裸女,车,画架,甚至混沌的山川,热烈的颜色或冷寂的颜色。郭建婷的观看与创作,源自一种默默的成熟和展开的过程,而不是如蛮横甚至粗暴地强加于我们的美之“震动”所呈现的那样。她描述的是一种介入,一种迂回,一种不舍的翻转,还有,我们像经历一桩大事一般“被击中”。

好如一场美的“惊惧”。



2

本质保持完好,并在所有与他者的牵连中保持丝毫无损:康德认为,这些牵连来自吸引力的、影响力的、使用的、功能的,甚至是情感的范畴。通过回到 “个体童年”并精确制导“私人回忆”的形式,一种“美的疼痛”烦扰着世界,却不让她自己牵累其中——甚至也许都不做停留。总之不融入于此,它在其中保持着陌生。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几乎是郭建婷创作“童年”故事的翩然心象:“初见”是场景营造,面对她创想中的“童年”,如同与我们自己的童年初见;两重“心”字正好精彩地展现了英语谚语“wearing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把心穿戴在衣袖上)的意思。这是内心世界的表面承诺——其情感解释了作品里那位作为主题的小女孩脖子上的红领巾。然而我们却不能在意义的狂想和感性的闪耀中,被“童年”这个毫不动摇并反复重申的对于深入的不断探寻所瞒骗。尽管它是感性的内部资源,并且在背景中不再假设有作为创造者的事物的存在,然而多样性依然保持在对于事物具有归属感的基座中:童年是所有人的集体私人化的“财富”,但这种财富并不是人人都充分拥有。

| 《童年·裁缝铺》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望乡》80X120cm 布面油画 2023

| 《童年·爸爸的会议室》70X90cm 布面油画 2022

从这个角度来说,郭建婷让童年系列的观者或“体验者”明白,对创作的体会是根据怎样心照不宣的私密性,来从一个内在传递到另一个之中:一种满足感的产生类似于人们在春天登上洒满阳光的天台所获得的感受(类似于“譬春台之熙众人”),或者从郭建婷作品中(透出浓浓的文学性)流露出的优秀特质,令人印象深刻。我在她的作品中总会想到那个合适的时节,初夏时分,母亲亲手为我衬衫的第二个纽扣挂上一串黄桷兰,让它自己更好地散发出清香(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那是属于个人(实际也是更是群体的“个人”)限定版的“小香风自由”,1块钱就能实现的童年美好。我还会想起某处街巷的一角,一般是婆婆拎篮垫帕,静静兜售,写上一首诗般的浪漫:“今生卖花,来世漂亮”。

| 《童年·那条路》72X5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搪瓷盆》80X8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窗外》72X50cm 布面油画 2022

从这些图像中我们能获得什么?那些含义不言自明的已然符号化的主角或物件,使对作品的“倾听”,通过思想孕育和“回忆润泽”得以形成的同时,发出一种共鸣甚至促成一种气氛;而不是戏剧性地召唤一个来自公众的认同——郭建婷说,“童年”系列是私人化的情感表达。虽然“童年”这个词语本身就非常“公众”,毫无疑问,她的作品“使得注视在精神的景致中变得模糊”,而同时又让我们在这种深望中返至精致的回忆情境里,到达一个相对理想的形式。——比如我衬衫第二纽扣上散发着独特香味的黄桷兰。

这种回忆,是带着具体气味的游标卡尺。



3

童年有多少的幸福满足感,就有同样多的感情令人不堪重负,如同梦境交织。“门”系列即是郭建婷与生俱来的感受,因为它很梦境。

郭建婷回想自己的童年,三个词大概:幸福、伤痛、梦境,三者交织,似水流年。父亲当兵出身,后在成都勘察设计院工作,再又调入成都车辆管理所。她的童年景象,家境顺遂优渥。可镜头一转,6岁时,她哥哥车祸去世,母亲差点疯掉,“我在这样一个严厉的当兵出身的父亲教育下,母亲又深受刺激体弱多病……中间的许多伤痛,幸福的转变太快。很多时候我会去营造一个我的世界,享受那种孤独,一个人玩儿一个人面对自己。”

| 《童年·课间休息(三联)》140x90cmx3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友谊商店》100X150cm 布面油画 2021

| 《童年·小人书摊》150X100cm 布面油画 2023

2012年,郭建婷与张晓刚的一次见面对她影响很大。在她的工作室,张晓刚送她一册北大出版社《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2-1996)》,那正是她2008-2013年北漂五年里相对沉寂的时候。张晓刚《大家庭》系列的创作方式,感叹时代变迁中的中国人命运的共性(实际上今年张晓刚在龙美术馆的展览“张晓刚:蜉蝣”中近三年的新作也凸显其个人情绪、状态的抒写。《蜉蝣日记》的体裁独特,呈现了真实与想象在记忆空间中的戏剧冲突。策展人李佳说,这批作品就像是一本用形象和痕迹来书写的日记,完全个体化的内心独白)。郭建婷说,“他是从家庭角度出发,以他的方式把60后那代人的生活记忆浓缩并反映出来,从个人家庭为单位的方式走向集体记忆,反映一个大历史背景。我受他的影响,觉得可以从我自身(我比他晚20年)的时间段去描述80年代最有感觉的状态。我小时候,八九十年代那种朝气蓬勃的社会气象,生活扑面而来,人的精气神也与这张晓刚那个时候感受到的精神压抑不一样了。我也从这种记忆开始,从个人记忆开始,尝试去反映一个集体记忆——我们这一代的集体记忆。”

| 《童年·好朋友》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爸爸给我买了小风扇》80X12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夏天的梦》150X150cm 布面油画 2023

喜欢哲学,喜欢行而上,喜欢宏大叙事,喜欢线索绵密与逻辑严谨:从卢梭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再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再到胡塞尔现象学关于记忆的描述……郭建婷好像找到一种根基,关于记忆这部分(只是她的个人描述更加幸福,更加的小日子,更加温馨),以小女孩儿的视角(那是她理想中的童年,实际上她的童年并没有那么理想)关注与表达——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经过她自我改造的,就像胡塞尔认为记忆是一种观念呈现(再现、表现),它依存于先天性原初经验,即一种知觉经验。(胡塞尔区分了两种记起“remembering”:第一种是源于唤起原生鲜活滞留的记起;第二种是对于浸没的意识过去的记起。原初记忆是一种知觉的滞留经验,而第二记忆则是一种知觉体验的修正。他将记忆区分为内因记忆和外显记忆。他提出了“记忆即知觉体验的滞留”的重要观念。)“在个人记忆中,它是一个人关于过去的记忆,第二层是改造,对记忆的改造,重塑记忆,其实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在做重塑记忆的创作。第三层是对图像的记忆(图像改造),用其他的技术手法将它进行分类,可能还拉得更远一点,这是我第三步要做的事情。对于童年系列,这里面有我完整的思考。”

| 《童年·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90X140cm 布面油画 2021

| 《童年·小镇午后》80X11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帮妈妈择菜》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23

郭建婷通过对“童年”的场景营造拉近与观者与共情者的关联,回归“现实”。现实主义的笔触导向表达方式的转向,梦少了,沉淀多了,在对记忆的重塑中,郭建婷开始将一些现实的物件抽离,场景变得不那么真实,语言提炼成另外一种似乎是雾化了的记忆画面(从特殊意义上看,胡塞尔提出了记忆里的滞留、联结、触发、雾化、沉积等概念)——接下来,我想郭建婷会将它(雾化了的记忆画面)拉得更大,记忆里那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会走得更远,图像会更“图像”,沉默且勇敢。

对于画面上那个著名的戴红领巾的小女孩,一开始郭建婷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有点瘦,好像又没那么合适,八九十年代,春风习习,胖嘟嘟的苹果脸小孩似乎更符合时代特性。于是她拼凑、想象,以自己为原型开始,逐渐画,红红扑扑,温暖积极,画成理想中的孩子,梦想中的样子。她刻意回避了那种符号化的处理,使“她”融深于画面的故事场景里,成为那个记忆沉淀的标点。



4

郭建婷通过对童年个人记忆的“场景压缩”与“情态重构”,若隐了她作为女性艺术家的性别特点。我联想起日本的摄影师秋山亮二,她的第一个系列里就有借鉴他拍摄的街景,还有法国摄影师阎雷,前者的构图她尤其喜欢,很多都是35毫米那种正方形的镜头感;而后者则在气氛营造上给了她温暖性的某种呈现,像是不言自明又意味深长的抒情,80年代云烟一般的抒情。 

| 《童年·岗警台》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21

郭建婷6岁时,她的哥哥12岁。那天黄昏,外婆家,外面院子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成为郭建婷的童年阴影。哥哥车祸去世,突然的噩耗以“咚咚咚”使劲的敲门声叩响。儿时黄昏,朦胧梦境,不知所措中,一群人涌入,“母亲的两只胳膊被架着,几乎是抬进来的,她已经哭昏过去了,浑身瘫软。我爸那么一个酷的军人,眼睛红着,没有哭出声,那个样子我一辈子无法忘记。”作品《童年·岗警台》(120x120cm,布面油画,2021),画面上“她”站在交通岗里,拿着一个手持式喇叭,示意止车辆不要过来……一只小玩具熊倒在地上,有一些隐喻“色彩”,橙色或紫色,艳丽,明度可疑——童年阴影的满幅创面通过背景那些灰调呈现。这画笔在将要无可避免的“物质性”或者完全现实化并变得僵硬的形式中,逃离了颜色。自此之后,她的母亲多年未曾走出伤痛,跟着外婆长大的她在有了儿子之后才深知母亲的内心煎熬。

那只熊,成为郭建婷童年风景里的山朝暮看。

| 《童年·蜂窝煤炉旁的鞋子》80X80cm 布面油画 2022

| 《童年·华西医大的钟楼》160X110cm 布面油画 2023

| 《童年·小女孩No.1》60x50cm 布面油画 2023

郭建婷通过一连串的童年景象,治愈自己,完整记忆(无论是幸福伤痛还是梦幻),同时解决其艺术上的课题:如何面对创作过程中遇到的虚无感。在艺术语言本身形式美的突破与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关注情感内在生命成长方式的敏感之间,郭建婷的创作,选择从本心生发,回到内在安住的姿态。也无论现实主义或当代艺术的所谓语境根基与藩篱束缚,她只一心一意扎牢根基,以个人生命情感为基点,从微观影射宏观。 

推开那道“门”,郭建婷见到的风景似是穿越回到“童年”:其实她小时候就特别羡慕那种大的厂房,钢管厂或军工厂,一个厂就像一座城市,员工如流,有电影院、大食堂、澡堂……她想象的是有一条大路,林荫道,旁边是红砖墙。一个小女孩站在路中间,有些弱小,空间威严,记忆好像永远透明也永远不稳定,仍梦境一般。她拿着喇叭喊,无济于事,时间飞逝,她一边跑一边流汗,穿过交通岗亭与母亲的眼泪,还有站不稳的玩具熊。她“忆”起父亲那天一整夜醒着,但最重要的东西——临别时分的叮咛——她却一点儿都“记”不起来了。

| 郭建婷的“童年”系列 手稿

原作者: 综合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