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剑走偏锋的“独行侠”(代序)

四川文化网 2024-4-22 21:18 1055人围观 文学作品

尹君先生邀请我为此书写个序。很久没写东西的我,觉得较之于“序”,他这个“人”更值得一写。但即将行文时,却又顿觉这位三十年前曾同楼笔耕、同路采访、早已化名“了之”的同道人,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双栖媒体人。 ...
剑走偏锋的“独行侠”

文/雪子  图/了之

  指尖在电脑键盘上游移。

  尹君先生邀请我为此书写个序。很久没写东西的我,觉得较之于“序”,他这个“人”更值得一写。

  但即将行文时,却又顿觉这位三十年前曾同楼笔耕、同路采访、早已化名“了之”的同道人,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双栖媒体人。


  之所以称之为双栖,是缘于他朝九晚五在官方媒体机构工作,夜半三更在自家“君伙库”自媒体里劳作,而周末和假日则多数在乡下的“了然之居”,或于玩乐吃喝中举办文化沙龙,或于应接不暇中为求助者指点迷津……

  他貌似体制内君子,又貌似江湖上痞子;貌似玩世不恭的纨绔弟子,又貌似奋发图强的寒门游子。还有人称他为“三不”怪人:听不懂他说的话,看不懂他做的事,读不懂他这个人。……故而,我真觉得,要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他,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迟疑间,目光触及摆在家中座右铭位置的无弦琴。倏地灵光乍现,一个明确的主题跳出脑海。十年磨一剑的自媒体《君伙库》库主了之先生,不正是于纷扰的现实与网络世界里,以陶渊明“无弦琴”之理念,以李白“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之豪气,蔑视功名利禄的诱惑,在中规中矩完成简单规定动作的同时,又标新立异地去完成高难度自选动作吗?不正是个独善其身独树一帜、怀揣正义奔赴梦想的“独行侠”吗?

  2023年初秋的一天,一段镜头反复霸屏我的手机:一群老山老兵身着统一制服,器宇轩昂地行走在西安街头,视频点击量突破34.5万。我仔细一看,原来视频账号是“了之君”。


  了之,实名尹君,就职于崇州某官方媒体机构。曾于1982年从崇州到青海服兵役,又于85年底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后,战友间分别38年再无联系。一次偶然机会,战友在网络中发现了他,将他拉进“五连战友群”,与首长和战友讨论举办“老山前线二等功臣连战友会”。他主动为首长战友出谋划策,并提前两天坐高铁从崇州去西安。一个人在西安“全副武装”,带着各种摄影和采访设备,担当起全程策划和宣传任务。他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阵地,实现了一个士兵到资深媒体人的角色转换。他还趁着被点名上台发言的机会,操着家乡崇州话说:“我是从杨贵妃的家乡蜀州来到长安的”,藉以见缝插针地宣传崇州,传播古蜀州历史文化。短短几天时间,他发布短视频50多条,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战友的点赞和留言。后来,此活动被首长肯定为全军以连为单位影响最广泛、最成功的纪念活动。这,也是了之先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跨省策划活动。


  时光倒流至2021年夏,我那耄耋之年的老父,将一份数千字的遗嘱交给我,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嘱托,便是让我跟进《蜀魂化鹏》的出版进度,那是他倾余生之力六易其稿,以情景叙事歌舞剧形式,讲述崇州“古蜀国母”朱利女神的故事。当时此作品已由官方列入次年出版计划,但时年已88岁的老人家,总担心怕看不到问世而成为遗作。于是我孝心大发,立马去找了之先生。

  毕竟,我和了之先生曾在崇州广播电视台共过事,后来又为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同策划,再后来我退休后,虽彼此各忙各的渐行渐远再无交集,但老熟人的底子是夯在那里的。而且,我还多多少少熟悉他的一点性格和一些故事。

  比如他独来独往目中无人——他无论在单位上还是公司里,上班时径直走进办公室坐下,从来不跟人打招呼,那是他埋头工作闲话少说的习惯性动作。然一旦进入策划表达,他滔滔不绝言辞犀利,且逻辑缜密而精彩,聆听者无人不服。据我三十年多年前从广播电视台、新闻办、宣传部一路走来,就先后亲见他策划创作的选题获四川省、成都市政府一二三等奖数十件。


  比如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对善良而弱势的人,他总报以更多的善念且更愿意示弱;对阴坏而强势至恶的人,他则心不慈手不软,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势。他做这些时总是理直气壮,从不遮掩讳言,敢作敢当敢大声地吼出来。

  比如他善于谋略精于策划——他不仅是《君伙库》自媒体平台的创始人,还是独立文化策划人,他解释这个所谓的“独立”特指人格的独立。他用自己的智慧,助前景广阔的企业插上加速腾飞的翅膀,给濒临绝境的商家开一剂起死回生良方,教初涉商海的创业者学会游泳避险,为上当受骗的年轻人两肋插刀讨回公道,帮有情怀与梦想的热心人士搭建一个起跳的平台。

  比如他崇尚文化传承历史——他自觉地担当媒体人的使命,不仅慧眼识珠把散居各领域的乡贤名人珍藏于他的《君伙库》,还发挥民间力量,以独特的视角将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碎片拾起。最可贵的是他扶持非精英作家,为那些有梦想、有才华但缺乏平台资源的写作者提供发声的机会,更以一腔悲悯情怀,自己掏钱为有造诣的农民身残作家设立文学纪念馆,期待本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比如他胸怀坦荡宽容大度——他能凝聚志同道合的人,也能包容对立诋毁他的人。他的《君伙库》媒体只认文章不认人,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他都乐于接受并慷慨传播。他在编辑续集《君伙库·了之和他的朋友们》之前向大家承诺,本书全部采用作者的稿件,他本人绝对不占用有限资源。


  比如他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他是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社会里的一股清流,悠然自得不为外物所扰。他所做的事情,他的自选动作,有时会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抑或还有可能脱离体制规定动作的约束,但他默默而坚定不移地去做。一如今年春节期间,大众都在觥筹交错中过年,他却组织了一小众文人,严肃认真地缅怀一位闻名全国的唐诗学者、诗人、散文家张天健;纪念一位被喻为“川西赵树理”的乡土作家贾承汉。两位乡贤因生命的先后陨落,正悄然被邑人淡忘。而为期近一个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缅怀纪念活动,令众多有文学情怀和家乡文化情结的同道们,深感经受了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其影响之深远,恰似那把“无弦琴”,虽无声响,却震撼人心。

  比如……比如……还有一些“比如”可信手拈来。

  由此,我推断,把老父亲的《蜀魂化鹃》交由《君伙库》网络平台首发,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

  我赶紧择周末时间,驱车前往坐落在崇州严家弯湾景区的“君伙文创工作室”。抵达时我被惊呆了,这是个安静的农家小院,门楣匾额“了然之居”和小院内的景致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韵味。了之先生江湖性情,他亲自下厨做一大盘川西农村味的回锅肉,和一大盆刚从菜地里扯起来,洗净下锅的萝卜汤款待我。我们当即商定:经张伯龄先生授权,其作品《蜀魂化鹃》将在《君伙库》自媒体上独家首发连载。


  不经意间的一顿饭,让我对了之和他的“精神伙食团”有了更深入的、非同寻常的感受。那天,了之先生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了他收藏的很多奇石,我当即对一把“无弦琴”情有独钟,想花钱买下来,因为我刚在四个月前做了肺部手术,进入五年生存期考验阶段。我想用这把永不断弦的琴,奋力奏响我生命的乐章。出乎意料的是,了之先生不暇思考、斩钉截铁地说,不用买送给你!我不好意思起来,他又意味深长地说:“这琴本身已是我的生命,现在我把自己视为生命的东西,用你的生命延续下去,并让它见证我们两位媒体人几十年合作的友谊。你拿回家后有空就拨弄一下,你会听到自己心灵和生命的声音……”。至今,这段差点令我破防泪目的故事,还有图有真相地保留在《今日头条》“成都雪奶奶”账号的视频里。难怪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朱利神韵》一书中,会以《一个豪侠又柔软的男人》为题,给了之先生作序。

  第二天,分九大章用九天时间系统连载《蜀魂化鹃》的方案整体出笼了。了之先生让我为父亲的作品写个推文,由他亲自拟写编者按。

  了之先生的按语直戳我的心坎:“……她不是在推介父亲的作品,而是作为长期坚守在崇州宣传战线的一员,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推介崇州,弘扬古蜀文化,把“古蜀国母”朱利的大爱与功德撒向人间,传遍古蜀大地。”这位三十年前的同事,堪称能读懂我的知音,不负期待!

  从那以后,我成了《君伙库》的忠实读者和热心粉丝,以及了之先生“精神伙食团”的馋嘴食客。徜徉其间,如同听到不寻常的乐曲,虽无华丽的旋律,却有着深入人心的力量。《愿做新媒体铺路石》《王宝器收美国洋徒弟》《崇州“三城论坛”是神仙会》《把所有人生的“?”拉直成“!”》《不要记住了乡愁,却遗忘了“乡魂”》《记者:背影是你最“正面”的形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猫耳洞迪斯科》……这些出自了之先生自己的原创,一篇篇看似随意的碎片化的文章,流淌着了之先生十年的付出与坚持。

  后来,在这个平台上我渐渐感觉到,了之先生似乎在有意淡出,原来,他把空间让给了更多的同道人。《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生产队:共和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农机厂旧址是一代人的回忆》《追忆消逝的蜀州西湖》《川西坝子的风俗长卷》《上风上水上南街》《说说电影那些事》《军史中的“炮五连”》这些精彩的故事和意蕴深长的文字,令我深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仍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追寻或远或近的、或被忽视或被遗忘的那些美好;而《一个豪侠又柔软的男人》《他和他的玫瑰园》《我在纽约为“君伙库”写特稿》《不要成为一个人的“江湖”》这些“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章,也让我感知到别人眼中的了之先生,使我不至于怀疑自己的眼光。


  星移斗转,《君伙库》已度过十个春秋,了之先生自己原创的,写作爱好者争相投递的,乡贤名人不吝赐稿的,在平台上累计发布2300多篇,作者既有海外的文学爱好者,也有国内很多知名的专业作家和媒体人。了之先生的精神伙食团,也奉献给大家一餐又一餐的清欢美味与饕餮盛宴。展读两本书,如果说第一本《君伙库·了之和他的精神伙食团》是了之先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个人观察思考体验的记录,是以一己之力对崇州文化遗珠的打捞;那么第二本《君伙库·了之和他的朋友们》便是在众多本土乡贤、众多资深文化人助力下,缓缓汇成的崇州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之集大成。同时,也是了之先生与故土崇州十年的故事经历。

  阅读初编书稿的过程,是情绪被感染、灵魂被撼动的过程,无法在这里将100篇文章的精髓逐一赘述。浏览全书五大章节的目录设置——寻找有温度的文字、结交有情怀的朋友、共享有精神的家园、守护有历史的沃土、传承有价值的文化——我看到的是了之先生对于文化和历史、情感和责任、精神和担当的深度理解和虔诚践行。

  了之先生最难能可贵令人欣赏的是,他在功利之风盛行的当下,选择了一条寂寞之路。他的社交活动仅限与文化沾边的事,在寂寞中燃烧着激情,从热闹中生发出沉思。十年如一日不厌倦地当一个《君伙库》的“库长”,一个“精神伙食团”的“团长”。他思想的敏锐与思辨的深度鲜有人能比,十年磨一剑且剑走偏锋。至少他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在本土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毫不为过。


  前不久,他为列入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的《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策划了一场恳谈会。这本书是《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续集,由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易旭东先生创作。两本颇具影响的书都孕育在了然之居,两本书的问世也都在了之先生的自媒体《君伙库》平台首发,其背后的故事曲折而精彩。值得一提的是,了之先生以剑走偏锋的手法来策划这场恳谈会,四川文化网全程现场直播,观看及点赞者上万。

  那天午后,一曲悠扬的古琴声为恳谈会预热开场,当巨大的字幕“三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赫然出现在大屏幕时。三个男人上场抢话筒,你一轮我一轮,讲述三人之间的不解之缘,讲述在了然之居“君伙库精神伙食团”打牙祭、玩文化,一次次碰出思想火花,反复酝酿升华创意,通过剑走偏锋把崇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最终在了然之居催生了两本荡气回肠的成都文化精品书。三个男人你争我抢的发言,点点滴滴亦庄亦谐,令台下观者亦笑亦泪……了之先生及时控场,邀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文创中心主任、合之洲艺术空间馆主、崇州市观胜镇联义村妇联主任上台,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从另一角度讲述三个女人与此书背后的关系,其中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文创中心主任,推敲编写书名的故事也颇引人入胜。如此,“三个男人的故事”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引发台下的人争相上台讲“自己和崇州的故事”。了之先生深知,抓住了这三个男人和这三个女人就抓住了恳谈会的“魂”。而易旭东是从崇州走出去的名人,他写成都的这两本书影响广泛,北京、成都等地都在争相为他筹办新书发布会,了之先生捷足先登在崇州首开恳谈会,无疑饱含了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特殊情怀与美好期许。当天与会的代表除了部分资深学者专家外,还有原崇州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作家协会、市朗诵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图书馆等有关单位的退休领导。邀请这些退休的官方领导,也看得出了之先生剑走偏锋的苦心孤诣。


  了之先生有个美好的期望,通过这些剑走偏锋的文化创意和策划,通过十年磨一剑的《君伙库-了之和他的朋友们》,去建立一个官方与民间关于地方文化建设的沟通桥梁。书四百多页不厚也不薄,采撷的文章看似很个性,也很随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品”。之前,没有人做过;之后,估计也鲜有人拿出勇气去做。

  “我用十年时间,把我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积累,无私的奉献给这片土地了。也只好这样了,尽力了……”这是了之先生的真情流露。从这真情中,作为他的同道人,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隐隐的遗憾,或者说其中也有我的遗憾,只不过了之先生比我更加执着,更加放不下罢了。

  他编辑这本书之前,曾在朋友圈看到我的好友、他的前同事发的一篇微文,讲述她逝去的父亲(县广播站的第一代新闻元老,尊称任大爷),在广电“拓荒”时期,从文井江山上砍了一根斑竹,拦一辆车运回县城小东街,立刻用此竹竿撑起崇庆县电视差转台的发射天线。此微文令了之先生联想到,我另一位好友的父亲刘大爷,也是同时代的广电“拓荒者”,如今虽健在却已步入晚霞。


  了之先生心绪难宁,打电话跟我交流,说这一段历史很珍贵,很想把它收入《君伙库》,让个人的记忆成为集体记忆。遗憾的是因特殊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了之先生一声叹息,几多感慨。在此,我希望这段文字能够与了之先生及我这两位好友,一起致敬我们共同的前辈,致敬我们曾经走过的那条道路。

  再过几个月,体制内的了之先生就要退休了。我料想他身退未必心退,他会迅速转身,行走在有荆棘也有鲜花,但没有桎梏没有束缚的另一条道上。理由是他耐得住平凡与寂寞,却捂不住智慧与才情,更按捺不住正义与良知。他只要呼吸着,就会一直在这条道上行走着。他曾多次预想自己生命终结的情景,一定是“非正常”地终结于行走的路上。他说生命太短,要做的事太多,想走的路终有一天可望不可及。


  他还说,看到年逾九旬的张伯龄老先生进入生命的倒计时,还能大踏步行走在这条路上,老人家的背影就是他眼下追随的目标之一。张老作为中国著名方志学者,一生最高的研究成果,在于他晚年探寻到崇州历史文化的根脉,将朱利女神的地位从“江原女子”提升到“古蜀国母”的高度。去年冬,张老决定拿出他多年积攒的稿费,全额捐建一尊朱利雕像。老人家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韩德雅先生为朱利造像,然后把与官方沟通协调的任务交给我。书记市长为张老的壮举所感动,果断决定由政府补贴配套建设浮雕墙,要把我前文提到张老创作的情景叙事歌舞剧《蜀魂化鹃》,用史诗巨制般的浮雕故事讲述出来。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想象中复杂许多,我一如既往地向了之先生求助,他自始至终在为我想办法,助我一步步向前。相信未来日子里,他将继续行走在新一程媒体人该走的路上。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活着,所以行走。而独立与坚持,是他行走的最美姿势。


  再次凝视那摆在家中座右铭位置的无弦琴,回味那以十年之功韬光养晦孕育的两本《君伙库》网文精选集,我坚定地相信:了之先生真的是了悟了陶渊明“无弦琴”之真谛,发了李白“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之宏愿,于喧嚣浮躁之中抚出了一曲美妙动听的高山流水。

  谨向了之先生致以深深的祝福!

  2024年3月23日于蜀州


  作者简介:雪子,退休老奶奶。前半生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争上游,后半生在风花雪月中含饴弄孙尽孝道。偶得闲暇,亦舞文弄墨附庸风雅,概蜻蜓点水而浅尝辄止。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文/雪子 图/了之 来自: 君伙库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