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挺 进 西 藏诗话《十八军进藏部队建设边疆的故事》

卡莎 2016-8-15 21:24 563人围观 文学作品

诗话《十八军进藏部队建设边疆的故事》挺 进 西 藏·雷斌文·(接上)初夏时分,应是空气清新牧草绿,野花遍地鹰翔天的诱人景象;可叫人意外的是,这甘孜的“见面礼”,却让大家始料未及很难堪。停下车,头一件,整 ...
诗话《十八军进藏部队建设边疆的故事》

挺 进 西 藏

 

·雷斌文·



(接上)

初夏时分,
应是空气清新牧草绿,
野花遍地鹰翔天的诱人景象;

可叫人意外的是,

这甘孜的“见面礼”,

却让大家始料未及很难堪。
停下车,

头一件,
整齐划一建“营房”,
十二张雨布相连接,
顶四周八一个班。
拉绳子,撑蓬杆,
大家七手八脚忙不迭,

争先恐后把活干。
突然,

一阵狂风袭来,
飞沙走石,
天昏地暗。
雨布漫天飞,
拉绳子,捡雨布,
加固铁钉,
乱作一团。
眼睁不开,
话听不见,
满口泥沙且不说,
此前的一切全白干。
妖风过后,
找回吹跑的雨布绳索,
重振旗鼓再造屋,

终见“营房”连成片。

幕色时分,
精疲力尽篷头姤面的学员们,
刚刚落坐,
“下雪啦,”
“下雪啦”!
全都钻进帐篷,
裹上棉被,

寻求暂时的安全。

静下不多时,
初赏那从未见过的风光,
正庆幸辛劳之后的泰然;
风起兮,

乌云漫天,
哗哗啦啦一阵雨打芭蕉,
冰雹袭南山。

大川西来的学生兵,

哪里见过这等阵仗哦,

几多紧张,

几多慌乱;
棉被无法抵御这突如其来的寒冷,
大伙儿紧紧相依

挤作一团。
待到风雪过去天发白,
睡眼惺忪的战友们,
无比好奇的探头一看;
嚯,不得了啦!
帐篷歪歪扭扭,
大地一片茫然;
有两座“房子”,

简直就是“人仰马翻”哦。
一阵惊叹,
一阵哄闹之后,
一起动手打扫战场;
齐心协力重新把“房”建。
“老天爷真会捉弄人啊。”
“那里那里,这是给你提个醒:
小伙子呃,
进藏么,可不是闹着玩。”

 

“营房”,就是帐篷。是十二块可当雨衣的正方形雨布,顶

上四张周围八张链接起来,由四根柱子撑起来,四条绳子拉

开,铁钉钉牢而成的,可供一个班十二个人住。

甘孜,四川西部的一个县,进军康藏必经之地。极具战略地位。

为巩固国防,部队将在这里安营扎寨,修建甘孜机场。

 

 

第四章  鏖战

 

第一印象

 

 

曾经听人说起,

康巴很神秘;

“蓝天白云太阳大,

海拔高来空气稀;

河水清澈见鱼跃,

山高路长响马蹄。

寺庙辉煌金光闪,

僧侣虔诚拜菩提;

经书万卷藏德格,

文史千秋存古迹。”

还有呐,

跑马山上的情歌唱不尽,

弦子锅庄使人迷;

六月飘雪花,

冬天也能晒脱皮啊,

等等等等,

天花乱坠,

无比的古怪而稀奇。

还有人说:

也许很久不下雨,

说不定转眼间之间,

一仗大雨,

弄你满身泥。

没见过没听过的多啦,

说得啊,

真是神乎其神;

完全不像我们的大川西。

今天大家来了。

这帮刚出校门的小青年,

就想探个究竟,

问个所以。

住下以后的头等大事,

就是到处走走看看,

领略一下这高原风光,

也想揭示一点传说中的秘密。  

 

甘孜,

“洁白而美丽”。

狭长的河谷,

宽广的视野;

绿草茵茵,

一望无际。

极目远眺,

青山隐隐,

藏族同胞的寨子,

星星点点,

山水相依;

洁白的喇嘛庙

在古树掩映下露出神秘的一角,

滔滔江水绕城而过,

两岸还披着绿衣。

的确很美。

红军长征曾在这里会师,

“博巴”政府的恩情啊,

深深留在老人们心里;

这里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重镇,

进军西藏的咽喉要地。

空军基地选址呀,

非此莫为先,

就是高海拔的空中禁区,

也要把机场建在这里。

大功告成啦,

一定是震惊世界的奇迹!

 

甘孜,藏语洁白美丽的意思。原为寺庙名,古称“朵甘思。海拔3390

米,空气稀薄,气候干燥。山环水绕,幅员辽阔,

藏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雅砻江从境内通过,1936

年红军第二、六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成立了甘孜县博巴政府。”

 

 

 

深山伐木巧筑窝

1

 

伐木声声,

惊起了沉睡的鸟兽;

露宿夜夜,

难以求得静静的安眠。

举目四望,

没人没水没烟火;

除了自己,

只有茂密的树林,

古木参天。

如此恐怖的环境,

对于这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来说,

的确是一次严酷的考验。

刀具绳索,

不时弄伤他们的双手;

道旁荆棘,

难免撕破他们的衣衫。

顾不得许多啦,

完成任务要紧;

这点伤痛算得了什么,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应效革命先辈,

吃苦耐劳,

自挖窑洞在延安。

六七天,

仅仅一周时间,

伐木组成绩斐然;

建房的木材已齐备,

枝干分离连滚带爬运下山。

仅仅一周时间,

个个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干粮难咽无好水,

更去何处美容颜?”

偶相遇,

可能笑把张三叫李四;

谈笑间,

几许戏谑,

几许心酸。

山上山下皆辛苦啊,

可战友们依旧心情开朗笑声喧。

 

论窑洞之精美,

要数黄土高原,

甘孜的窑洞那也是不一般:

条条大街藏半坡,

恰似无人有炊烟;

屋顶平平甚隐蔽,

军歌阵阵笑声甜。

谁道军大无高手,

全是自己设计自己干。

一个中队一条街,

一间大屋一个班,

面对面,

肩并肩,

和蔼可亲一家人,

前端就是首长、炊事班;

量好尺寸齐开挖,

从上到下,

掘地三米三。

一个班,两张床,

书桌、过道在中间;

上房梁,铺树枝,

培上厚厚的泥土就是屋,

夏天不热冬天暖。

钻进自己辛苦半月筑的窝,

那真是亲切惬意又安然。

 

修建机场不是短期行为,帐篷已非长久之计。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最好的方案就是挖窑洞。而当地的土质、

环境不同于延安,只能上下开挖,用木料树枝盖顶,修

成一条条街道的形式,冬暖夏凉,且易于管理。

藤条悠悠 

 

藤条悠悠,

飞舞在学员们纤细的手上,

编织成一个个能运土石的条筐。

从没干过篾匠活的小年轻,

双手勒破也编不像。

编了拆,

拆了编,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出三两天

一摞一摞的藤筐出现在工地上;

在用手刨,用铲抛,

急需运送工具的战士手中,

展现出它非凡的力量。

三个人,两个人,

徒手提起一筐土石就跑,

你来我往如穿梭,

施工进度看着涨。

 

在奔跑的人群中,

它非常惹眼,

争相探问此筐从何来,

如此这般,

非同寻常。

但它的确只能尽微薄之力,

毕竟是藤条不是钢。

消耗量很大,

忙坏了编织藤筐的战友,

四处找材料,

昼夜加班忙。

他们的技术日臻娴熟,

他们的手指更加灵敏;

伤口被污垢淹没,

绷带、老茧遮住了创伤。

 

直到有一天,

三山五岭藤条尽,

再也不见了,

那伴随他们战斗多日的藤条筐。

藤筐的生命是短暂的,

可它也曾闪烁过青春的光芒:

任时光荏苒,

当年那些机场的建设者们,

都不会把那风光一时的藤筐遗忘。

 

由于补给线太长,不仅施工机械奇缺,就是最简单的运输工具都很少。

用手刨,用生牛皮运土已是常见,自己编制藤筐,是各部队争相采取

的办法,尽管并不耐用,却也贡献不小。

 

 

 

 

雨夜奇兵

 

雨,淅淅沥沥,

天,墨黑似漆,

是谁撒下这沉沉夜幕,

四野空寂,

令人窒息。

遥远的工地闪着微弱的灯光,

似在期盼,

似在哭泣。

一队军人静静的走在雨中,

泥水没过了脚踝,

裤腿里满是稀泥;

雨水模糊了他们的眼睛,

湿透了胸前的军衣。

他们似乎毫无察觉,

一直静静地,

静静地向前走着,

没人说话,

没人咳嗽,

静得几乎能听见战友的呼吸。

啊,

雨夜,

静静的出工路上,

给人多少思索,

多少期待,

多少惊异;

是黎明前的黑暗?

还是大战即将来临的信息!

 

漫长的行进,

漫长的等待,

迎来了划破长空的一声长笛;

开工啦!

大地忽然苏醒,

灯火顿时通明,

尽管,

天依然漆黑,

雨并未停息。

可人们却突然变了个样子,

精神抖擞,

纵身奋起;

如猛虎下山,

似洪流奔泻,

一齐冲向阵地。

挖、挑、推、抬,

你追我赶,

惊天动地。

好像此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早忘了那一身的水和泥。

 

加班、熬夜、早起是长有的事,可今天这个场面实在太令人感动

 

 

温暖的窑洞

 

一个屋,两张床,

十二“生肖”挤一堂。

薄薄的被褥,

厚厚的枝叶,

上面一排“豆腐块”,

下面是钢丝带弹簧。

无论“顺风”、“打楔”、“扎扫把”,

咋个睡起都很香。

遇到哪天下大雨,

外头哗啦啦,

里面滴滴答;

脚下湿了缩成团,

淋到头啦偏一旁,

任你上下左右都滴水,

呼噜照样打得震天响。

要是刮来一阵风,

拉起被子蒙着头,

要不,就靠着旁边的大肩膀。

值夜班,下了岗,

往往会失去阵地没处躺;

聪明人,自有主意,

睡在两个战友中间,

当他们不堪重负一翻身,

自己就下去啦,

既暖和又舒服,

天地一家亲嘛,

挤挤又何妨。

天明一看,错了,

相视一笑,

“聪明”,

“荒唐。”

 

最热闹,

莫过于放假天,

家家户户晒被子,

个个懒汉洗衣裳;

“万国旗”扯满房顶,

还有好多挂在“大街”上。

闲了都在家里坐,

看书、写信、聊天、谈心,

穿针引线补衣裳。

读家信的读得眼含热泪,

写情书的写得情意悠长;

妈妈的信是三个月前写的啦,

这情书还不知道

原作者: 雷斌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作者简介:袁红,笔名卡莎,女,大专,系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达州诗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官方中国作家协会网站《中国作家网》会员、网易《中国作家》副总编辑、网易中国作家协会圈子管理员、网易四圈联盟电子会刊《中国散文》创始人、网易《温馨港湾快乐家园》《中国旅游文学》《玉融诗苑》首席圈主。曾任四川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刊《天府诗词》、内部文学杂志《柴门艺苑》副主编。上百篇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小作家》《成都颂》《大巴山诗刊》《中国作家网》《散文在线》《百家竹》《大竹文学》《川东竹海》《教苑荟萃》《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桂湖文艺》《重庆知青》《五津激浪》等。几百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