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四川学子“三下乡”——入户收集文物资料,助力彝族村落村史馆建设

作者:rere | 时间:2019-8-23 16:59:49 | 阅读:1139|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 张玉)为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活动,感悟脱贫攻坚战工作成果,助力伟子坡村电子村史馆建设,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筑梦凉山,扶贫布拖”团队于7月15日深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西溪河区安乐乡伟子坡村。经过两天的筹备工作,团队于7月17日开始了入户采集传统彝族农具工作。
伟子坡村占地面积1650亩,村民分为六个小组,约有四百余户村民,总人口约一千七百余人,其中一二小组分布相对集中,三四小组分布相对集中,且相互距离较近。其中五六组远离其余四组,深居山野之中,生活方式相对保守落后。7月17日早,队员们从湿地保护站出发,步行约20分钟翻越一座小山,到达伟子坡村村委会,与村长黑日格尔及彝族村民黑日呷尔回合。经过简单的协商,队员们决定首先去往距离相对较远,路途较为崎岖,风景却最佳优美的的五六组开展农具照片的照片采集工作。
4.jpg

图为 队员们翻山去到五六组拍摄。  李雅瑜 摄

队员们在伟子坡村村长的带领下,经过约三个小时的跋涉,穿过数片荞麦田地,翻过数座小山头,跨过数条小溪流,走过数片野花青草田野,终于抵达第五小组的一户村民家中。沿途的风景足以冲散旅途的辛劳,在讲明来意后,村民均积极配合,主动拿出自家的特色农具供队员们拍摄。队员们在平地放上一块木板,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银白色布料,充当底色及背景墙,以保证农具具有统一、美观的背景,突出农具的本样。团队内分工明确,一人负责拍摄,一人负责找寻遗漏的农具,其余人轮流拉起背景布。拍摄人员为多方面展现农具样貌,甚至不惜跪在地上进行拍摄工作,同时为保障图片样式统一,配色均匀,团队成员均在烈日炎炎的中午等待着瞬间的白云遮挡住太阳。
6.jpg

图为 队员们在田地里拍摄文物,由于没有专业的展板,就搭建了简易的背景布。  李雅瑜 摄

当团队完成多数人家的拍摄工作后,一些成员出现由于疲劳而产生的放弃心理,出现了放弃距离较远两家村户的收集工作,但这是队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所有成员,她说道:“村史馆是所有村民共同的,就像一个家谱,制作家谱时会因距离而放弃亲缘吗?”于是团队坚持翻山越岭,找寻到第六组最后两户人家,并完成了拍照和收集工作。在回村委会的路上,一位队员感慨道:“幸好没有放弃,坚持到了最后,最后两家的农具真的好有特色啊。”
5.jpg

图为 听说队员们前来拍摄,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家手工制作的农具提供给队员。  邓玉 摄

IMG_4013.JPG
图为 最后一家提供的祭祀用具。 邓玉 摄

队员们提前了解到,村子中有很多小孩子已经放假在家,于是提前准备了许多糖果,各类形状可爱的铅笔及小本子。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每个小本子的第一页都画上了或可爱的小狗,或有趣的动漫人物。在路上,团队成员遇到了许多可爱的小朋友,并积极主动的跟他们聊天,给他们分发糖果。小朋友们或活泼开朗的说一句“卡沙沙(彝语中“谢谢”的意思)”,或害羞的抿嘴笑一笑,当队员们的手与他们相接触时,对于队员们来说,走过在崎岖的山路,穿越在遥远的距离都值得了。
IMG_3946.JPG

图为 队员们在孩子群中分发糖果,孩子们开心的笑着说:“卡沙沙”(彝语“谢谢”的意思)。 邓玉 摄

烟波浩渺的湿地,云卷云舒的天空,草底牛羊现的山间草地无疑让人流连忘返,凝聚着彝族人民智慧的手工农具,开朗好客的彝家村民,可爱内向的懵懂孩童才是真正让人不舍的。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队员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伟子坡村电子村史馆建设又再一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