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潍坊年画的根在梓潼

四川文化网 2021-6-25 11:06 766人围观 学术评论

千百年来,被世人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家喻户晓,其后裔而今分布在世界各地。据梓潼县城中和街256号居住的退休教师、88岁高龄的杨德书老人介绍,他就是杨家将杨业的第36代子孙,2005年9月下旬,杨德书和他的女儿应邀 ...
  
  2021年6月20日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一,而杨家埠木板年画是由梓潼民间艺人杨伯达迁移到山东潍坊后,把梓潼的木刻年画艺术带到潍坊,再结合当地民间生活习俗,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梓潼的一支杨氏部族迁居山东潍坊后,利用其在故乡掌握的木刻雕版技艺,按照山东民俗,创造了杨家埠木板年画。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成为一种迎合春节的文化商品,本文依据目前所掌握的文字资料,走访询问杨氏后裔,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山东杨家埠年画与梓潼年画的历史渊源,证明潍坊年画源于梓潼,梓潼是潍坊木刻年画的故乡,是梓潼杨氏祖先从梓潼带到潍坊去的雕版绘画艺术。
  一、潍坊年画创始人杨伯达是梓潼人
  千百年来,被世人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家喻户晓,其后裔而今分布在世界各地。据梓潼县城中和街256号居住的退休教师、88岁高龄的杨德书老人介绍,他就是杨家将杨业的第36代子孙,2005年9月下旬,杨德书和他的女儿应邀参加了在河南省开封市天波府举办的“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届恳亲大会”,父女二人与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杨氏后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河南期间,他们在天波府中心位置的“孝严祠”,由族长带领,向杨氏列祖列宗敬礼、跪拜、磕头、敬香。在天波府的北大门,参加了由开封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盛大欢迎仪式,杨家后裔们高举“回家啦”的手版缓缓进入会场,场面十分壮观。
  那么,他们何时来到梓潼的呢?据杨德书老人介绍,南宋末年元朝初年,中原地区战乱不已,为保宋朝江山,此时的杨氏家族男丁大多已战死沙场,元朝大学士杨芾得知元初的统治者要灭杨门后代,向杨氏通报了这一消息,杨府老小200余口人分四路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逃往福建;一路逃往湖广;另一路逃往云贵;另一路逃往陕西潼关,最后到达礼泉县。居住一段时间后,一部分人又继续从华山到秦岭地区,向南进入四川,沿蜀道到达梓潼,一行30余人在梓潼定居,杨伯达也在其中。经过短暂的居住后,他们认为梓潼远离京城,不易被世人发觉,于是就在梓潼开始置产兴业。在杨芾的张罗下,他们在火神庙街(今中和街)买了5间口面,利用口面背后狭长深巷修建了房屋,开始了在梓潼的创业生涯。
  据杨德书老人讲,他们家有一本祖传下来的杨氏家谱,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烧毁,但仍保存着初到梓潼时买土地置房产的契约。2016年,老人当着笔者的面,让子女拿出一包黑乎乎的绸纹皮纸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密麻麻写满毛笔字的契约上,盖有30余个方印。字里行间记载了他们在梓潼购买房产的过程,红色方印是证人和官方等方面的印章,至今成为杨氏家族从陕西流亡梓潼和在梓潼生活居住的文字史料。
  梓潼地处川陕要冲,自秦汉建郡县后,均为古时文化军事重镇。宋元时期,由于梓潼文昌文化在全国的大力推行,梓潼成为当时雕制刻印中心,印制出版大量的文昌经诰及精美木刻年画插图,这些木刻插图作品都是由梓潼当地许多优秀木刻年画工匠们精心绘制刻印。杨伯达先祖在梓潼扎下根后,受文昌文化及梓潼木刻年画影响,耳濡目染,感受丰富地方文化,喜欢上了当时人人膜拜的文昌文化及人们喜闻乐见的梓潼木刻年画。通过了解、认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爱上了这一地方传统技艺,掌握了年画绘稿、制版、雕刻手艺技能全过程。之后又将梓潼年画带到了山东潍坊并发扬光大。
  二、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的根在梓潼
  杨家埠是潍坊市寒亭区的一个村子,这里是全国四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明朝洪武二年(1369),梓潼杨氏先辈杨伯达由四川梓潼迁居三东潍州崇道乡泥河村居住,明隆庆二年(1568)因浞河水患,迫使杨氏六世祖所属四支迁居西埠另立新村,由于杨姓居多,后世故取名杨家埠。杨伯达后裔将梓潼年画工艺,与山东潍坊的民间习俗相结合,创造了杨家埠木刻年画,创立了“同顺堂”画店,主营年画,兼营风筝、扇、布挂等民间工艺。他们在冬天印年画,春天将一些剩纸和边角废料扎成风筝,从而开创了潍坊凤筝的先河,也开始了杨伯达及其族人扎制风筝的习俗。600多年来,杨家埠年画和风筝工艺世代相传,人才辈出,不断传承与创新。比如,有着“中国年画王”之美誉的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杨同科,都是杨伯达的后人和版画、风筝的传承人。潍坊市杨家埠杨氏先祖有杨伯达、杨伯川、杨伯美兄弟三人,上世纪80年代末(1985、1988),潍坊文化学者谭家为编写《寒亭区志》和《杨家埠村志》,曾两次来梓潼考察杨氏祖先源流,并带来了潍坊年画和杨氏家谱、碑文,从碑文和族谱所记载的资料来看,杨伯达、杨伯川、杨伯美是明朝洪武二年(1369)在梓潼奉命移民,经川陕道北上,经陕西、河南到达山东目的地。明末杨升庵在《家礼仪》一书中说:“我近族多迁居山左(山东)。”《杨家埠族谱·序》记叙:“长兄杨伯达被分配到潍州崇道乡寒亭社,值见寒亭店南,地土肥美,浞水甘清,可为基业。”、
  文化学者谭家正等人在梓潼县志办同志的协助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过10多年的考察论证,到2005年,杨氏先祖一至五世的调查工作取得重大收获,确认了杨氏先祖杨伯达是杨家埠年画的奠基人。版画最初是作为书的插图,而后演变成年画,明代时年画有五大产地,即杨家埠、杨柳青、桃花坞、绵竹、
  武强,多起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康熙而渐盛,到乾隆年间,杨家埠、杨柳青、桃花坞并称全国三大年画产地。据1998年版《梓潼县志》记载:“明代,县城有杨、秦、李等姓工匠,除为庙宇刻印经卷外,并刻印《春牛图》《秦元帅》《胡将军》等年画和门神在民间广为流传。”杨伯达在梓潼是有名的木工画师,出身雕版世家,擅长绘画、刻版和印刷,又精于扎制灯笼,曾在成都北关剪子巷、杨家胡同灯笼铺当过伙计。到山东潍坊后,以农业为生,因遭天灾人祸,为谋生计,重操旧业,初以线稿《三代宗亲》刻版问世,内容有思念故乡梓潼之意,继而翻刻门神、灶王、财神、天地全神等作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百登。杨伯达与妻刘氏生二子,长子杨、新昌,次子杨瑞昌,有孙辈4个,三世同堂,全家三代致力于木版年画的创作,倾心产销经营。1993年1月,潍坊市文联原主席王跃东,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了《生生不息的潍坊年画》一文,文中写道:“从梓潼的文化考证所知,祖居四川梓潼的杨氏先民历来有雕版印刷的技能,迁到山东后,人生地不熟,难免为生计所迫,操起祖传雕版技术,而从事起年画手艺。”《杨家埠村志》中记载:“明朝初年,从川北梓潼县迁来杨氏的版刻年画是有渊源的。”1998年版《梓潼县志》记载:“明初,即有杨姓木刻画师迁居山左(山东),经苦心经营,形成著名海内外的潍坊年画——杨家埠年画。”
  三、杨家埠年画与梓潼年画异曲同工
  为了探索山东潍坊年画与梓潼的历史渊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县志办的同志就开始了探询、考察,以便为第一轮编修《梓潼县志》提供史料,也是为了配合潍坊市寒亭区志办同志一起探索四川的年画与潍坊年画的历史渊源。据当年考察,梓潼杨姓甚多,有64个杨姓聚居点,分布在25个乡镇的94个行政村,结果只查到县城杨姓在清末开设过书铺,并兼营年画的口碑资料。县志办同志又从梓潼尚存的文物资料考察,把88余幅《潍坊年画》与梓潼现存明清雕刻、绘画、壁画作了比较鉴定,总体上来看,潍坊年画与梓潼年画“工意并列”,都着重突出人物传神,通面均有圆润浑厚的共同特点,远看层次分明,近看节奏有致。从手法上看,二者都善于利用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使人物栩栩如生,创意耐人寻味。
  通过具体实物对比,有五大异曲同工之处:
  潍坊年画明版所刻的龙凤、麒麟、彩云、花草与七曲山大庙所刻的龙凤、麒麟、云彩、花草在形态、工艺、构图等方面好象出自一人之手。
  (1)潍坊年画《男十忙》中的车马人物,与梓潼火神庙街出土的汉砖上的《车马图》完全一样。
  (2)潍坊年画《杂技图》中蹬技所蹬的坛子是四川民间所用的“倒扑坛”,其坛口短肚大,是用来腌制榨菜的,而北方则无此物。
  (3)潍坊年画的人物与梓潼七曲山大庙关圣殿所绘“门神”、玛瑙寺壁画所绘的“送子天王图”相对比,不仅在手法上有“工意并列”的共同特点,而且人物具有身材细短、矮粗,不似北方人彪形伟岸,也体现了四川人身材的特点。
  (4)潍坊年画《狮子把狗》一幅中的“狗”与七曲山大庙门前的“狻猊”完全一样。“狻猊”是古代传说中的猛兽,据四川大学蒲孝荣教授考证,传说中的“狻猊”就是四川的“松潘狗”。而松潘就在梓潼西北方,梓潼杨氏先人将其形象绘入年画之中亦是很自然的,由于长期流传,所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动物造型。至今,梓潼七曲山大庙关公殿正门上的两幅木雕作品与山东潍坊保存的明朝年画雕版图完全一致。
  据考证,民国时期,梓潼县城还有 20余家画庄画店从事木刻年画生产,县城的北门、南门、东门都有人制作销售年画,商铺名号有“鸿兴荣”画庄、“同发和”木板刻印铺、“红星和”木印铺、“醉墨轩”装裱铺等;主要作品有门神、灶王、财神、天地全神等,祈求保家护院、人财两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满足农耕时代的农民美好愿望;梓潼县城所属的农村,如许州、大新、仁和、定远、重华(1953年之前隶属于梓潼县)也有制作和销售梓潼年画的画店。后因自然灾害等诸多历史原因,逐渐消亡。2008?年汶川大地震,再次导致农村一些老式四合院、旧屋、旧建筑及年画孤品被损毁,现仅有以前文化馆美术书法干部和个别传承人拍摄梓潼各乡镇门画、窗花图、石刻画老照片,收集的珍贵明清梓潼年画老雕版,以及当地少许偏远乡镇老堂屋门上年画残存品,为我们寻找、研究民间梓潼年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依据。
  撰稿人:裴盛厚    罗智婉
  注:作者,裴盛厚,绵阳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梓潼县志》《梓潼年鉴》编辑、梓潼文昌文化学会研究员;
  作者:罗智婉,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绵阳市非遗项目“梓潼年画”代表性承人、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梓潼文昌文化学会副会长、梓潼美术书法协会副会长、梓潼七曲文学艺术协会副会长。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裴盛厚 罗智婉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