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新文人读书】开卷:第二期 《贞人堂读书札记》精选二

新文人画院 2022-11-29 02:39 98153人围观 学术评论

【新文人读书】开卷:第二期 《贞人堂读书札记》精选二


开卷:第二期 ~





《贞人堂读书札记》精选二


贞人堂主 孙亚军


【读书 · 做人当如曹孟德 一 】


       中国古人讲“师出有名”,或者“名正言顺”,就是说打仗要有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还不能太牵强,否则就会“失道寡助”。我觉得曹操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他起兵的时间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冬天,起兵的理由是“诛董卓,扶汉室”。《三国志》中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为什么是“义兵”呢?那是因为,颍川董卓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天理不容,因此天下豪杰才共诛杀董氏。曹操出义兵,散家财,才会得民心,这是曹操的政治智慧。
       现在我们讲一个词叫“站队”,“站队”有问题,会祸及家人。在曹操兴兵之前,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曹操林居读书期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一伙豪杰,准备废除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他们拉拢曹操,曹操当即拒绝。据《魏书》记载曹操当时给王芬说:“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最后,正如曹操所言,王芬事败,惧怕而自杀。还有,董卓收何进之邀,出颍川进长安,原本何进欲以董卓而铲除宦官之党,岂料宦官未除,自己先被杀害。董卓至长安后,“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董卓试图拉拢曹操为其所用,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闻后,连忙乔装打扮,改名易姓,出长安,不耻于董卓为伍。曹操这个人在关键的历史结点上,他不会贪慕富贵,而图一时之快,他不与贰臣贼子为伍,继而为自己兴王师,奠定基础,这是他的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有关键的那几步,曹操就把握的很好。实际上曹操的一生都自比周公,他虽然南征北战,但自始至终,没有称帝,虽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嫌,终归没有逾越当时的礼法,这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如果称帝,他无疑就为其他豪杰攻打他留下把柄,相反,他不称帝,至少天下的中心还在他那里。所以,一个人不仅要有才干,有适合自己的舞台,还要有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否则可能身败名裂。

【读书 · 做人当如曹孟德 二 】


       什么是英雄?曹操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玄德的一番话足矣阐释他心中的英雄。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其实,孟德与玄德二人这次论天下英雄当中,褒贬了当时很多风云人物,譬如袁绍,书载:”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一生,戎马生涯,可谓阅人无数,在他的心中天下之英雄,玄德与操耳,只是刘玄德闻此而惊恐罢了。是时,曹操与袁绍尚未官渡决战,但曹操独能识得袁绍,可谓人中智者。
       曹操之所以那样评价袁绍,并非没有道理。当年,何进欲联合袁绍诛杀宦官,太后没有采纳何进的意见,进而召颍川董卓进京,一方面制衡太后,一方面则借此消灭宦官之患,竟未料到,董卓未进京,何进先被宦官所杀。董卓废帝立新,天下大乱,为收买人心,先奉曹操为骁骑校尉,操不受其命,东归出关,举义兵诛董卓,在曹操的心底,根本不耻与董卓为伍。袁绍则不然,他首先参与了董卓废帝立新这件事情,只是后来二人意见不合,袁绍才“横刀长去”,《献帝春秋》中记载,当时董卓与袁绍商议“废立”之事,二人意见不合,董卓粗暴,直呼袁绍:“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卓刀为不利乎?”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岂能受这等气,于是袁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于是,横刀而去。董卓唯恐袁氏家族之势力,不得已才放过袁绍,且授予袁绍渤海太守。依此而论,曹操不耻与“贰臣贼子”为伍,不仅不接受“伪政权”的官职,而且聚天下英豪,诛杀董卓。深受汉室皇恩,四世三公家世显赫的袁绍,不仅参与议事,而且接收了伪官职,袁绍不忠不义,此其一。
       董卓乱政,天下骚动,各路诸侯,愤而诛杀董卓,已成定势。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天,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等各路诸侯,统兵数万,共同推举袁绍为讨逆盟主,诛杀董卓,曹操此时在军中为奋武将军。但是,这些人马聚合在一起,按兵不动,各怀鬼胎,整日里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此间,曹操先后数次建议抓住战机,一举歼灭董贼,袁绍不听。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兵强马壮,袁绍等不敢进取,《三国志》载曹操言:“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定天下矣,不可失也。”曹操遂引兵西去,寻找战机,这是第一次劝说袁绍发兵;第二次则是曹操与董卓将领徐荣,死战不利之后,他再次劝说袁绍:“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足见袁绍好谋无断,干大事惜己身,此其二。
       袁绍枉食汉家俸禄,心怀不臣之心,与董卓一丘之貉。袁绍所集合的各路人马,最后终因各自间隙不合,作鸟兽散。当时,袁绍与韩馥拉拢曹操,一起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三国志》记载,曹操拒之。《魏书》记载曹操是这样拒绝袁绍的,他说:“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向西”。袁绍见曹孟德如此坚定,便显摆他得到一块皇家玉印,以示他决心已定,《三国志》载曹操由是笑而恶焉。由此观之,袁绍见小利而亡命,做人做事毫无底线,此为其三。
       由是观之,乱世出英豪,但真英雄,实在鲜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其气数终为长江之水,滔滔而东逝,独曹操引领风骚,真英雄也。

【读书 · 曹操的御人之道:散金聚人心】


       余夜读《三国志》,魏蜀吴三家,最为钦佩者曹魏也。曹魏之所以荡平北方诸候豪强之乱,一者兴王者之师,行讨伐之道;二者曹操知人善用,麾下猛将如云,人心所归;三者兴水利治桑田,使百姓安居乐业,实为曹公之初心也。余深以为,于东汉末年之势,群雄逐鹿中原,能膺服诸侯,荡平诸家而归于一者,定为人中之杰也,曹操是也。膺服诸侯,无御人之道,无以服人心,更无以得天下。贞人堂以为,曹公御人之道乃有五:
       一者,曹公惜才爱才。此间,如刘备当日投奔曹操,程昱欲图之,曹公言:“方今收英雄之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又如,当日攻下邳,获关云长,礼贤下士,君子之约;再如,官渡之时,闻许攸投奔,书载:“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一如周公,惜才如命。
       二者,曹公以情带兵,士卒士气高昂。曹操于建安七年,颁发法令,令曰:“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以绝将士后患之忧。又,兴教育化民风,安民心。建安八年七月,曹公令:“丧乱以来,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
       三者,论功行赏,法纪严明。建安八年三月,曹公颁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军,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四者,执事允中,求贤若渴。建安十年十月,《魏书》载曹公下令,各言其失,以自纠正。令曰:“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所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五者,团队受益,不居独功。自古成大事者,非一人之力所为,乃举众人之力而成焉,曹公深知其中奥理。建安十年,曹操颁令,大行其赏,令曰:“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 

【读书 · 锥心刺骨之痛】

2018年7月17日,
位于四川宜宾城区岷江边滨江路上的雕塑
《文脉律动》被淹,
苏轼和黄庭坚雕像伫立在洪水中格外引人注目。
7月18日洪峰过后,
黄庭坚独影哀鸣孤立在岷江边,
身旁的苏轼却已倒下崩坏了。

       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黄庭坚在宜州九月的一场小雨之中,安详辞世。他到死都没有见到老师苏东坡,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憾事。公元1098年,黄庭坚结束了被贬黔州三年的日子,被发配到戎州,那时候的他心如死灰,形如槁木,唯一惦记的人就是远在海南岛的老师苏东坡,有一次在戎州与友人游无等院,突然看到老师苏东坡的题字,他的心头像针扎了一样疼痛不已,担心、思念、不平种种情绪袭上心头,使他“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变法旧党人士又被启用,苏轼也在北归的路上,黄庭坚在眉州,是年七月,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带着苏轼的《寒食帖》墨稿,在眉州见到黄庭坚。黄庭坚一看是老师苏东坡的字,泪如泉涌,朝思暮想,情不能自禁,挥笔写下了一段跋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想必,他在想不久的将来,他能够见到老师苏东坡。竟没想到,东坡在北归的途中死于常州,再也不能看到黄庭坚的跋文。贞人堂夜读《寒食帖》,锥心之痛,当以苏黄二先生永别来看。

【读书 · 最后的话:崖山之战】


       崖山之战,南宋亡。左丞相陆秀夫在二十万人马葬身大海之后,抱着年幼的宋末帝赵昺,投海自绝。陆秀夫在投海之前,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被俘,受辱已甚,陛下千万不可重蹈覆辙。”年幼的末帝,根本听不懂陆秀夫的话,他用不停地哭声来回答左丞相的话。最后的话,沉重而悲壮。同样,崖山之战后两年,一位叫文天祥的南宋最后的臣子,在元大都的地狱中,也留下最后的话《正气歌》,然后慷慨就义,事实上他所孝忠的朝庭已经不存在了。天地间只留下他那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读书 · “壮志难酬”辛弃疾】


       壬寅秋九月廿六日,贞人堂读稼轩主人辛弃疾之《去国帖》,笔迹沉稳隽秀,一派书卷气,与先生平生之伟业,完全判若两人。先生生于多难之秋,先生生时(宋 · 绍兴十年)金兀术撕毁和平协议,兵分三路进犯南宋,继而山东历城沦为金国之地,岳飞含恨而死。抗击金人,收复河山,乃先生一代人毕生之使命。先生二十岁率沦陷区义军,重返南宋,以雄心报国之志,试图说服宋高宗赵构,北进中原,收复旧山河。岂料,南宋皇帝偏安一隅,只顾一昧讲和,以求苟且偷生,先生自入宋之后,四十余年未曾上战马,杀金贼,故而时常北望中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贞人堂读宋史,南北二宋,非财力不济,非国无勇士,实乃重文抑武所致,南北二宋之皇帝,无一人不是书法家,无一人不是文艺爱好者,却独不能独断乾坤,志在家国,以至于靖康之耻,亡国灭种。辛弃疾入宋之后,多受文官猜忌,郁郁不得志,头顶紧箍咒,以至于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怜白发生!其实,何止辛弃疾,自偏安一隅之后,宋的帝王从来没有放心过武将,大敌当前之时,授以兵权委以重任,丧权辱国协议一签,便收回兵权,继而网罗罪名,使其郁郁而终,譬如岳武穆,譬如韩世忠,譬如辛弃疾……以至于很多人等到死,也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壮志难酬,辛弃疾!生不逢明主,壮怀激烈,悲哉! 

稼轩主人辛弃疾之《去国帖》

原作者: 综合 来自: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