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什邡文化人物 | 马驹踏杀天下人——中国佛教奠基者马祖道一的故事

四川文化网 2023-8-3 10:44 5728人围观 历史非遗

两千多年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中,什邡这片土地,自有足够的人文厚度来负载一位圣者的诞生。两千多载的春秋,多少芸芸众生就像草木一般生灭荣枯,都化作了尘土。唯有他,早已涅槃成一段传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广为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从达磨初祖到六祖慧能,基本上是将佛法思想与中国实际从理论上相融合的一个时期,到六祖慧能达到顶峰。
  ●八祖马祖道一之后,佛教才真正的完全中国化,可以说马祖道一是中国佛教的开山始祖之一。

  两千多年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中,什邡这片土地,自有足够的人文厚度来负载一位圣者的诞生。两千多载的春秋,多少芸芸众生就像草木一般生灭荣枯,都化作了尘土。唯有他,早已涅槃成一段传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广为称颂。
  他 ,就是马祖。
  没有任何的资料记载,姓马的他在出家前,叫什么名字。只是所有的资料典籍中无一例外地记载着,他出生于如今的什邡马祖镇。事实上,那里确实有一个村,在很早以前就以他命名,叫马祖村。
  公园709年,他出生在那个小村庄里。传说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脚下有二轮文。这些在世人眼中甚为奇异的长相,恰好在佛门是有说法的,如舌头长,便属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称之为广长舌,说是无量劫来,修持“ 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感得的果报。
  或许他的出生就是为了圆成某种使命,才十二岁,就在什邡建成不久的罗汉寺剃度出家了。之后在渝州受具足戒。又远走南岳习禅,投师于一代名师怀让(六祖慧能弟子)门下,成了怀让的弟子,又自然而然成了六祖慧能的徒孙。由于后来在江西得道并将弘法事业“做得很大”,故称“江西马道一”。
  磨砖做镜,悟道的开始
  马祖在南岳时,学习坐禅。主持怀让看出马祖是可造的法器,便去问马祖:“请问你学坐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回答:“要成佛。”
  于是怀让便拿了一块砖头在马祖的庵前磨,马祖不禁好奇地问:“请问你磨砖作什么?”


  怀让回答:“磨砖作镜呀!”
  马祖不禁诧异:“磨砖怎么能作镜呢?”
  怀让反驳:“磨砖既然不能作镜,那么你坐禅又岂能成佛?”
  马祖便问:“那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回答:“这道理正像牛拉着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了,请问你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
  马祖被问得无话可说。
  怀让接着说:“请问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状态。法是无住的,因此我们求法也不应有取舍的执着。你如果学坐佛,就等于扼杀了佛,你如果执着于坐相,便永远不见大道。”
  马祖毕竟善根超出,听了这番话,心中好像饮了醍醐般,便向怀让礼拜,并问:“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
  怀让回答:“你学心地法门,像播种子,而我讲解法要,像天降雨露,只要因缘和合,你便可以见道。”
  马祖又问:“道没有形色,怎么能见呢?”
  怀让回答:“你内在的法眼能见道,因此也能见无相三昧。”
  马祖又问:“道是否有成坏呢?”
  怀让回答:“如果以成坏聚散的现象来看道,便不是真的见道。请听我的偈子: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马祖豁然开朗,从此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十年。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马祖离别了怀让后,便到江西去做了方丈。他所说的法都是根据六祖的思想,主张心外无佛。他说:“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所谓“圣胎”二字,本是从流行的道家学术中借来的,只是马祖加上了新的内容而已。在道术中,圣胎是指长生不死者的胚胎,但在马祖那里,变成永恒生命的种子。
  不拘一格,接引弟子
  马祖的伟大之一,是在于他接引弟子的手法灵活、机智。他通过接机的方式与佛门同道及弟子展开思想交流,用隐语、动作、手势、符号、吹啸、道具、拳脚等开悟接引学人,取代了以往看经、坐禅的传统,大机大用,大开大合,机锋峻烈,杀活自在。形成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禅风,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令人回肠荡气的公案。
  有一次,有学生问他说:“师父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马祖回答:“这只是为了劝小孩子不要哭罢了。”
  学生又问:“小孩不哭了之后,又怎么办?”
  马祖回答:“这时我将告诉他‘非心非佛’。”
  学生再问:“除了这两种人外,你又如何接引?”
  马祖回答:“我将告诉他‘不是物’。”
  学生最后问:“假如你突然碰到已经开悟的人来,怎么办?”
  马祖回答:“那很简单,我只教他从自心中去‘体会大道’。”
  研究马祖的佛门学者说,这段话说出了马祖教法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他有时用肯定法,有时用否定法。在表面上,这两种方法好像是矛盾的,其实他是对不同学识和智慧的人,进行的一种“方便说”。
  马祖和他的学生大梅法常之间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大梅第一次见马祖便问:“什么是佛?”
  马祖回答:“即心即佛。”
  大梅言下便悟。后来,他住在山上,马祖派了一个和尚去考验他,这和尚问大梅:“你在马祖门下,学到些什么?”
  大梅回答:“马祖教我即心即佛。”
  这个和尚又说:“现在马祖已改变他的教法而说非心非佛。”
  大梅便说:“这个老和尚,做弄人家,没有了期,管他说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当这个和尚回去把这一切告诉马祖后,马祖便说:“梅子熟了!”
  这里的梅子就是大梅两字的双关语。显然大梅已经开悟。他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精神赢得了马祖的赞许。假如他因马祖改变了新教法,而信念动摇,盲目地跟从,那么马祖肯定会说“梅子还未熟呢”。
  马祖的教法是变化多端的。在传法上,百丈禅师是马祖的继承者,正如孔门中的曾参一样。马祖训练百丈的一段故事也十分有趣。
  某次,师徒两人出外散步,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那是什么?”
  百丈回答:“是野鸭子。”
  马祖又问:“飞到哪里去?”
  百丈回答:“飞过去了。”
  就在这时,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扭,使得百丈大声叫痛,马祖便问:“你说,难道又飞过去了吗?”
  听了这话,百丈似有所悟。后来回到禅房,大声哭泣。有师兄问他为何哭,是想家了,还是受人责骂?百丈都称不是。师兄一再刨根问底,他只得说:“因为我的鼻子被大师扭得非常痛。”
  师兄们问:“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百丈说:“你们去问师父吧!”
  当师兄们去问马祖时,马祖说:“他自己知道,你们去问他吧!”
  师兄们又回去问百丈,他却呵呵大笑,师兄们越发好奇:“你先前还在哭,现在怎么又笑了呢?”
  百丈回答:“我就是以前哭,现在笑。”
  师兄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上早课时,马祖刚上坐,百丈便卷起坐垫要走。马祖便问:“我正要说法,你为什么要走?”
  百丈回答:“因为昨天我的鼻子被你扭得痛极了。”
  马祖又问:“昨天你的心想到些什么?”
  百丈回答:“今天我的鼻子已不痛了。”
  马祖便说:“你已完全了解昨天之事了。”
  百丈的回答似乎有些答非所问,逻辑混乱,但令人惊奇的是,马祖却加以赞许。难道两人都是胡言乱语?但事实上,他们的话都是暗藏机锋,有一定深意的。
  要去理解这个公案,其线索在于百丈曾对师兄们神秘地说“我以前哭,现在笑”。虽然他们的感觉和行动已经改变,但本体却永远不动。马祖接引弟子的方法就是要他们去发现自我。当百丈说他昨天痛,今天不痛时,马祖知道他已寻到了自我,百丈的这种回答比任何用逻辑方法来解说更为真切巧妙。


  还有一则马祖接引弟子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有人初次参见马祖时,问他何为达摩祖师西来之意?马祖先是命前来求法的僧人到他膝下参拜,等对方跪下的时候,他出其不意一脚踢过去,僧人爬起来却开怀大笑,从此大彻大悟!此僧人告诉大家:自从吃了马祖这一脚,直到如今笑不止。这就是马祖天马行空式的禅悟。如果不是一个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怎敢如此不拘一格地接引弟子呢?
  马祖门庭繁茂,英才辈出,一生中门下共有弟子八百多人,有名有姓传至今天的都有139人,得法者84人,并且都成为一方宗师,遍布天下。其中更有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被称为洪州门下三大士。  禅宗至此风靡南北,称洪州宗。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其巨大成就,在中国佛教史上少有人可以相提并论。
  创立丛林制,推行人间佛教
  日本当代学者,汉文化专家柳田圣山在其《新佛教的开山人》中写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是在中国辽阔广袤的大地上诞生的人文主义宗教,是开放的、中国式的产物,是佛教的伟大革命。马祖道一是这场革命性运动的导师。”
  是的,早期禅宗从初祖达摩到三祖僧璨皆是以“头陀行”为修行方式:外出乞食,居无定所。自道信始在湖北黄梅立寺定居,学徒常有数百,靠自耕自给。自道信、弘忍以来,禅宗僧众渐多,但普通禅僧大多无度牒、无寺籍。
  自六祖慧能以后再传二代,至马祖道一的时代,道风大盛。马祖大胆改革创新,在江西南昌以开元寺为依托,创立了规模较大的禅宗僧团,创立了洪州禅,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也被后人称为马祖道场。
  当时,其入室弟子达到139人。出家人众多,道场渐大,为管理带来新的难题。鉴于此,马祖道一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着手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这便是中国佛教第一部管理法典《百丈清规》。于是,师徒两人成就了佛教史上一段著名的佳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马祖创立的丛林更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族,在一个家长的带领下,全体家庭成员修房种地,集体生活、集体生产、集体修行,寓修禅于劳动之中,经济统一支配,不得有私人财产。“僧团在实际上牵涉到一种‘家’的变易——从他们的血缘关系的家,转而为寺院的家。”这种家族式寺院的发展,其最大意义在于,将佛教的僧团扩大了。


  还推行了一种全新的修行生活主张,那就是承载着农禅并重思想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人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靠自己的劳动获取一日三餐,使生活相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并进入到世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反懒惰、崇尚勤劳创造,最积极、最精进的人生态度之体现。
  如人民大学知名教授张鸣曾在一篇文章中谦逊地说:“我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多少天分,也没得到过大人物赏识提拔。唯一的优点,就是勤奋,每天看书写作,从不停歇。哪怕停了一天,都浑身不自在。禅宗马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座右铭,我是真在实践了。”
  可见,僧人们就在这样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僧团中,将佛法完全生活化。从此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修道者,而是深入社会的道德与精神之榜样。
  平常心是道,佛法中国化
  马祖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任心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与实践的总纲领。他让“顿悟”说付诸实行,取代了看经坐禅的传统。
  佛门学者称,从马祖“自心是佛”的教法来看,其特色在于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以彻底的中国化方式表达出来,充满了中国老庄道家玄学的色彩,而且他的禅学思想无论在心性本体论、修行方法论还是在解脱的终极境界论上都贯彻了自然任运、无造作的思想。所以他后来更是直接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彻底中国化的命题。
  比如有人问马祖,应该如何努力于道的修习?马祖说:“肚子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对方又问:“一般人不正是这样做的吗?”马祖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在解开一万个结;好多人每天早晨是在数不清的昨日的束缚中醒来。应把那些多余的东西抛开,用心的本性去生活,这就是平常心。”
  马祖所说的平常心和世俗中的平常心是不一样的。世俗平常心指的是顺应一般心理、生理的需求。而马祖说的平常心是指受用见闻知觉而不住见闻知觉,心无所住,而时时能于当下解脱,虽然成就自在解脱却如无所得般地不随境转的真心状态。它融入世俗生活中却非一般世俗的平常境界或平常心态,是经过超凡入圣,又由圣回凡,一种见道,证道的崇高境界。
  平常心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修,在不知不觉中修。这种无修既是对行为方式的简化,也是对修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人时时修、事事修,平常与不平常,易与难,不修与修完全合而为一。从平常中见不平常,于世间出离世间,这正是“平常心是道”的本义,也是六祖以来的禅门要旨。所以,马祖说平常心是道,便道尽了人间佛教的真谛。
  马祖把禅完全推向平常化、生活化、简易化,为禅赋予无限生机与活力。将六祖慧能之“无念心”发展为“平常心”,并用喝、打、竖拂、画地等灵活方式随机开示,启人智慧。其中深蕴中唐以来曾普遍怀疑、否定与个体自由精神之追求意愿,从而完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次影响至深至远的探索。由此,也为后代中国无数禅学者、士大夫、文人墨客开拓出一番崭新精神天地。
  马祖和他最亲近的学生南泉普愿都以“平常心是道”为教义。尤其马祖的一位学生庞蕴居士说得好:
  “日日事无别,惟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邱山绝尘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总之,马祖坚决反对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民间疾苦的自我了断和消极避世。将佛法生活化,将信众平民化,将修证劳动化,形成了佛教最优秀的传统,直到如今都是中国佛教之精髓。
  柳田圣山评价:“马祖之后,禅的特色最具强烈生活意味,是中国化的人文主义宗教”。近代学者胡适亦许之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


  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这是一桩流传甚广的趣闻。
  马祖道一在南岳怀让门下证悟大道后,名振天下。长期在外修行的马祖,常常想念家乡和亲人,于是,他离开南岳衡山,回到故乡什邡县,并在城郊的罗汉寺高筑法台,讲经说法。由于马祖在佛门中的地位和影响度,一时间什邡县万人空巷,被善男信女们当作活佛转世,顶礼膜拜。
  就在大家挤在一块要听马祖说法的时候,突然人群中有个老太太(是其家乡人)认出了马祖,于是大声道:这人哪里是什么活佛!他是马簸箕的儿子!大家一听,全都一哄而散,再也没有先前的顶礼膜拜了。但唯有马祖道一的同门嫂子仍然选择了相信马祖,留了下来。
  马祖道一因为这件事,专门写过一首偈子: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溪边老婆子,唤我儿时名。
  这首偈子的前两句成了“名句”。
  据说那个留下来继续听马祖道一说法的同门嫂子,最后真的觉悟了。
  但也有资料这样说:马祖晚年返回故里,在罗汉寺筑台说法。彼时道风俨然,法席隆盛,僧俗广聚。堪为四川佛教史上一大殊胜法缘。
  神奇的预言,马驹踏杀天下人
  唐宪宗贞元四年二月一日,春节后不久的一个平常日子,证得圣果的马祖在沐浴之后,结跏趺坐——也就是以双盘打坐的姿势,安然圆寂 。那份安然宁静,不像是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像是又一次进入了如如不动的禅定中。
  唐宪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
  大师就是在圆寂后才被称为马祖的。这是学生们对他的尊奉。大家都知道衣钵到了慧能手中便不再传下去,这意味着此后不再有祖师了,因此马祖这一称呼便应乎普遍的需要而产生。
  马祖道一作为一名出家人, 其法号仍被冠以俗姓,佛门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为何这般,据说是有一段传说的。
  据称,在怀让悟道后,慧能曾告诉他一个秘密:“印度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预言在你的足下将产生一头年轻力壮的马,它将会踏破这个世界。”又有资料称,称慧能的原话是这样的:“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
  无论前面的“踏破”,还是后面的“踏杀”,都是“度化”的意思。而“马”正好是马祖的俗姓,马祖又是怀让最独出的弟子,所以后来人们便自然而然把这个预言与马祖作了连接。认为慧能所言的马驹,便是马道一。
  如果预言真的存在,那马祖的诞生真可说是出于天数了。
  还有一段神奇的预言。
  《五灯会元》载:佛后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告诉菩提达磨:“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什邡罗汉僧’”。“什邡罗汉僧”是谁?后人都认为就是马祖,除此之外别无他人。
  这句话就是对什邡罗汉寺马祖道一广度群生,开创中国佛教新天地的预言。
  马祖对中国佛教的伟大贡献 ,得到了后世高度一致的认可:
  说他是——四川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史名人之一,与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齐名;
  说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禅师(日本哲学、佛学、汉学大师铃木大拙语);
  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禅师(胡适语);
  而《大英百科全书》,更是将马祖载入其中,尊其为世界佛教伟人。
  概而言之,马祖就是中国佛教最伟大的奠基者;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他将禅宗思想在生活中升华到最高度;其创立的丛林制,更使佛教能够根深蒂固融入到中国社会,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是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天地。
  相关链接:马祖故里,农禅文化生态村


  借助马祖道一影响力而建成的“马祖农禅文化生态村”,位于马祖道一诞生地——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是一个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农禅文化生态景区,于2015年被评为四川十大幸福美丽新村。景区内有禅心湖、马祖书院、马祖寺、六和廊、祖师井、“五谷丰登”二十四节气院落、百草园、四月亭、菩提广场等景点和禅文化研习场所。
  2013年以来,“吉祥格桑花·马祖祈福游”活动已连续举办数届。每到秋天,百草园内的车矢菊、薰衣草竞相开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如今,在马祖书院诵经、农户庭院品茶、禅心湖垂钓、百草园采摘,已成为游客在马祖周末休闲的新时尚。


  “马祖农禅文化生态村”多年前就跻身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非遗保护名录。
原作者: 木木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