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李志敏:连载《人生无悔》(1)

四川文化网 2017-11-21 14:06 4021人围观 文学作品

  李志敏,成都市郫都区(原崇宁县)人。1942年5月生于江西婺源。  1949-1954年就读于崇宁小学。1954-1957年在崇宁中学上初中。1958-1961年在郫县三中上高中。因父亲历史问题,1961年初夏,在即将完成高三学业时 ...

  李志敏,成都市郫都区(原崇宁县)人。1942年5月生于江西婺源。
  1949-1954年就读于崇宁小学。1954-1957年在崇宁中学上初中。1958-1961年在郫县三中上高中。因父亲历史问题,1961年初夏,在即将完成高三学业时被学校清退。失学后,上矿山在高山庙、张家磨子当工人。1962年下放回家,1964年3月上山下乡到“五四农场”当知青,1969年元月到横山村插队落户当农民。
  粉粹四人帮后,1977年9月应聘到横山小学当民办教师,1979年春,经考核转正为公办教师。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至乡中心校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1993年经上级安排任乡幼教干事直到1997年退休。

《人生无悔
前 言
(自序)
  弹指一挥间,已过古稀,
  往事堪回首,历历在眼前。
  抗日战争时期,我父亲任川军29军某部炮兵营长。1942年驻防江西。这年5月,母亲随军在“婺源”生了我,父亲为我取名“婺英”以示纪念。8月父亲部队开拔前线,故派勤务兵护送我母女回川。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历经艰辛,奔波一个多月终于回到了四川南充我外祖父母身边,度过了一个温馨的童年。
  抗战结束后,不愿打内战的父亲辞官回家到南充接上我和母亲于1948年回到老家——崇宁县城南街旧居,侍奉祖母。1949年春,父亲秘密参加了“民主联军”任川西军分区“上校参谋”,5月在“彭、崇、灌”三县联防办事处任“副主任”。这年十二月在中共地下党策划下,父亲率联防保安部队参加起义,收编于“成都军区”,驻新都进行集训。我和母亲作为随军家属在“眷属队”里生活了大半年。大人们养猪、种菜、学习政治时事;小孩们上课,听解放军老师讲战斗故事,教唱革命歌,读书写字,做游戏。在这里我和小朋友们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共产主义革命种子播洒在我们幼小的心田,为我阳光向上的少年时代塗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次年,父亲参加修筑“灌茂公路”完工后复原回家。“土改”中家庭划为“城市贫农”,父母劳动为生。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父亲的历史问题被追查。58年12月,法院一纸文书把一顶“历史反革命”帽子扣在父亲头上。也笼罩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上。本该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却变成了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亲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食堂化”和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等社会的动荡,经受了“失学”、“失恋”、“上矿山”、“下农村”二十余年的艰苦磨难。
  1978年12月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我和我的家庭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父亲20多年的“历史反革命”按得到了法院以错案纠正下达通知。全家终于翻过了历史最沉重的一页。平反后的父亲当选了县政协委员,我也有了正式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人到中年步入了宽阔的人生之路。8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小立志完成了人生“三步曲”的愿望。从此更加干劲十足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工作面向未来。
  回眸走过的来时路,深深浅浅的每个脚印是那样清晰,青年时期虽步履沉重,历尽坎坷,但庆幸的是自己在那历史命运蜕变为个人命运的关键时刻,在人生面临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紧要关头,没有沉沦,没有颓废,不改初衷,坚守信念,以优秀人物为榜样与命运抗争,让艰辛的人生苦旅成就人格的精彩,灵魂的升华,生命的价值。二十年的磨砺,二十年的期盼终于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和共和国一起走向辉煌。
  为了缅怀我的父母,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段家史,让他们知道父辈和祖辈如何对待波涛汹涌的生活, 如何哭与笑,如何在重压下挣扎并艰难地迈动前行的步履,从而延续良好家风;让他们了解国情,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关”的道理,从而关切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传递正能量。2002年,在我进入花甲之年时开始了回忆录《人生无悔》的创作过程。由于记忆深刻,提起笔来往事犹如流水般从笔端源源不断跃然纸上。经过两年在我62水生日时完成了二十八章近十万字的初稿。没有虚构,没有修辞,真实记录了我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活动,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它是我个人一生历史的回顾,是我的生命历程也是心灵史。
  2006年和2007年间,我曾用书稿中《失学》、《母亲的故事》两章节先后参加了两届“全国老年人征文”大赛(均获一等奖)选登在中国出版社《感动一生》一书中。
  2015年有幸结识了蔡成选老先生。看到了我的书稿后他给我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按蔡老师的建议我把原稿后记中写得笼统的教书生涯和写作意图扩写成两章《谱杏坛曲》《圆梦》使文章显得更加具体圆满了。在这里真诚感谢蔡老师的建言。并对蔡老师因病去世深感痛惜和怀念。本来蔡老师许诺等我完成稿件修改后“认真为你写个序”。如今已不可能实现。但令人欣慰的是蔡老师临终前他的最后一书《近现代崇宁人物》出版了,我将认真拜读、永远珍藏。
  另外一件使我感到遗憾的事,是对于父亲抗战的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打败日本军舰进攻的故事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听表叔讲的。那次得了获奖证书倒是小时候亲眼见过。但是父亲从不向我们讲叙,他说:“都是过去的事了。”特别是身处逆境他更不忍提及,害怕摊上“翻案”的罪名。令我敬重的是父母的一生“襟怀坦白、自强不息、为名服务、贵在忠诚”这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早已浸透在我的血脉里,作为传家宝以慰二老在天之灵,方觉安然。
  2015年11月7日,有幸首次参加“崇宁学人”第二十三届联谊会,老会员们为弘扬地方文化,建设美丽家乡建言献策的热情令人敬佩受到鼓舞。为了讴歌时代,讴歌晚年幸福生活,讴歌家乡的发展变化,我提笔写下了“享受阳光、享受人生、追逐梦想”为回忆录延续篇。在参加郫县老干局组织的征文活动中,我用《美丽郫县,魅力唐昌》《见证历史,放飞梦想》《继承长征精神,共筑伟大梦想》等文章参赛获得好评。
  我仅仅是一名小教工作者,为完成心愿撰写了这篇回忆录《人生无悔》献给我的父母,献给读者,回报桑梓抚育,它属于民间记忆,如能折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背景,填补本土反映“知青”群体生活记录的空白,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页,则属幸甚。
  创作于2004年
  修改于2015年
  目 录
一、母亲的故事
  夜幕就要降临,大道上飞扬的尘土逐渐散尽,远处的枪炮声也渐渐消失。路上,担盐的,运棉花的,逃难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奔波,纷纷找住处歇了下来。
  突然,一个少妇竭力的呼唤声,打破了黄昏的寂静。只见她白皙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乌黑的头发在脑后挽起发髻,身穿一件剪裁得体的细布旗袍,外罩一件方格呢短外套,脚下穿着一双布鞋,在大道上疾步走着,不!那是在跑。朦胧的夜色中,她一边奔跑一边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声音越来越急,最后几乎嘶哑了……这少妇便是我的母亲。
  1942年5月,我母亲随出川抗日的父亲在江西婺源县生下了我,取名婺英。同年8月,由于战事紧急,身为炮兵营长的父亲决定把我和母亲送回老家——四川。于是派了一名勤务兵王志尧护送。
  主仆二人从江西景德镇搭乘运瓷器的船出发,因鹰潭被日本鬼子封锁,于是绕道走漳树。由于瓷器船速度太慢,日行仅20公里。母亲担心路费不够,到漳树后改乘其他木船到原州起岸,坐滑竿到株洲经湘潭到长沙。
  这日二人步行在松脂到关平的路上。王志尧挑着担子在前面走,担子的一头是襁褓中的我,另一头是行李;母亲在后面跟,每走一段路王志尧就停下来歇气,等着我母亲。可是这次母亲走了好长一段路却不见挑担人的身影,天又快黑了,母亲着急起来就一路小跑,高声呼唤着王志尧的名字,可是嗓子都喊哑了,却不见回应……
  夜色中,迎面走来几位士兵,母亲急忙上前打听,但还是没有下落。好在这几位士兵听出母亲是四川口音,就把母亲带到团部去见他们的长官——一位姓恒的营长。幸运的是这位恒营长竟是父亲的老同事,又是同乡,还是黄浦军校的同学。他像亲人一样接待了母亲,安顿母亲住下,并劝慰母亲不要着急,又连夜派部下四处寻找王志尧的下落。
  危难时幸好在异乡遇到了热心人,几乎绝望的母亲心里升起了一线希望。可是在漫长的黑夜里,想到旅途中的种种遭遇,等待中的母亲难以入睡,前两天在江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在长沙从小船上大船时水手在两船之间搭上跳板,把担子先接上大船,母亲把我用背带绑在王志尧背上,王志尧从小船上刚踏上跳板,不知怎么搞的,我突然从背包里抽筒滑了下来,差一点就掉到大江里,庆幸落到了船沿上。母亲在后面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按住……好险啊!望着那滔滔奔流的江水,母亲久久地陷入后怕之中。在水手们的帮助下我们好不容易上了大船继续赶路。
  “如今,王志尧和小女又下落不明,老天爷真的想让我们母女骨肉分离?如果女儿找不到,我怎么去面对家人啊?老天保佑恒营长能帮我找到女儿,但愿王志尧能安全带着小女回到我身边……”。母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等待到天亮。终于,恒营长派人传来佳音:在前方几里路的一个客栈里查到了王志尧的下落。母亲连忙赶到客栈,见到了分别一夜的小女儿,不禁悲喜交集,热泪盈眶。
  原来,昨日黄昏时分,王志尧放下担子在路边歇气等女主人时。忽然过来一个身材高大满脸横肉的家伙,身后还跟着一个“打手”似的人物。他们一眼瞅见路旁的担子和这个身材瘦小的挑担人,就上前打听。当他们从憨厚老实的王志尧口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便肆无忌惮地大声吆喝:“挑着担子跟我们走!”见对方不肯,二人就要扑过来抢夺。这时担筐里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吆喝声惊得“哇哇”大哭起来。可怜的王志尧孤助无援,又怕小主人遭到伤害,迫于无奈,只好挑起担子跟着两人往前走。在习惯了扁担颤悠悠的抖动中,我停止了哭声又睡着了。王志尧一边走一边思考,却毫无对策。到了客栈他又忙着给我调米粉,喂我并哄我睡下。他一夜未眠,但始终没有找到脱身的办法。
  忽然,客栈里一阵喧哗,原来一队军人进入客栈查问王志尧的下落。这位忠实的勤务兵喜出望外,连忙冲出房间,向兵士们道出了姓名,我们终于得救了。
  恒营长命令士兵们抓住两个歹徒,严加看管。天亮后接来了母亲,当着母亲的面进行了审问,并抽了人贩子一顿皮鞭,还扬言要处决他们。善良的母亲赶忙阻止说:既然人都找到了,处罚一顿送当地衙门算了。
  谢过了救命恩人,主仆二人又上路了。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只有乘木船或坐滑竿,不然就步行。
  奔波了一个多月,受尽艰辛与惊吓的母亲带着我终于回到了她的故乡----川北一小城。回到了我的外祖父母身边。
  “尖尖山,二陡坪,包谷馍馍胀死人。弯弯路,密密林,茅草棚棚笆笆门,要想吃干饭,万不能,万不能。”这是当时川北流行的一曲古老民谣。歌词形象地反映出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述说着贫苦人的悲苦与辛酸。
  早年外祖父母住在川北农村,膝下只有两个女儿。外祖父在河滩上种了一块包谷地。每当包谷成熟的季节常常遇到暴雨,洪水泛滥,外祖父带着全家人在浪涛中抢收包谷。浪子跟着脚后跟追,大人小孩一边跑一边掰包谷棒子。掰几包又往前跑几步,再掰再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外祖父用半边铁锅在一个名叫“鸡公岭”的山道路口上打锅魁卖。省吃俭用慢慢积攒下一些钱,添置了一点家当,开了个小饭馆侍侯过往行人,维持生计。可是,遇到军阀混战的年代,日子也不好过。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大热天,外祖父光着背膀接待了一队士兵。兵士们要在外祖父的锅里下面吃,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将自己的面往锅里倒,前面的还没有捞起来,后面的又倒了下去。外祖父抱怨了一声“这咋个煮得熟嘛”惹得一个大兵凶神恶煞地把一个破盘子向祖父后背砸去,顿时鲜血直流,后来背上留下了两寸多长的伤疤。
  在苦难的旧社会,谁来照顾这无子的老人呢?幸好两个女儿在贫困中终于长大,出落成一对贤淑、聪慧、心灵手巧的姊妹花。姐姐许配给一个绸缎铺的老板;妹妹被一个青年军官所青睐,后来他们成亲了,这就是我的父母亲。值得庆幸的是姨父和父亲对二老都十分孝顺,没有因为他们出生贫寒而嫌弃。姨父在城里找了房子安顿好二老,使他们生活有所依靠。父亲也常常写信嘘寒问暖,有时也接外祖父到部队玩个十天半月。但是劳动惯了的外祖父母不安于享清福,他们常常回农村老家住一阵子,舒展舒展筋骨。

原作者: 李志敏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